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 机构简介 | 联系我们 | 专家介绍 | 咨询指南 | 心理障碍手册 | 症状与咨询 | 婚恋·情感·性 | 儿童青少年 | 覃浪峰专栏 | 陈虹专栏

在线心理测评 | 心理问答 | 心理学词典 | 职场心理 | 咨询师手记| 每日灵粮 | 心理学培训 | 心灵之家资讯 | 网络/电话咨询




 

【心灵寄语】

  青春的岁月有着无穷的梦想与希望。它清纯可爱,但也不免苦涩难耐。
  爱子之心,就是以孩子的心为心,分享他们的欢乐,品尝他们的痛苦,和他们站在一起,给予他们可以独立的力量和勇气。    

【联系方式】

预约电话:028-86088116
QQ 号:404955902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
     上午9点--晚上21点
地  址:成都人民南路四段27号商鼎国际2号楼1单元406号
   


兴趣教育忽视了什么

作者:陈虹   发布时间:2018-11-08  查阅次数:2609 次

兴趣教育就是让兴趣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注重培养孩子对学习内容的乐趣,认为只要孩子的学习过程是愉快的,就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不会出现厌学、逃学、不努力等抵触学习的行为。

    诚然,兴趣能够带动孩子的学习行为,然而,在教育过程中,不少家长却发现孩子的兴趣经常发生转移,可能开始兴致勃勃,但过一段时间就兴趣不高了。比如,弹钢琴的孩子开始觉得新鲜好玩,可真的进入练习阶段,这种兴趣又会被枯燥与挫败所淹没,特别是这时候家长再强调坚持的话,孩子就可能更加反感,他们会越来越觉得弹钢琴不再是自己的需要,而变成了家长的任务。不仅弹钢琴如此,孩子的很多兴趣爱好都会出现这种情况,上学读书也不例外。

我们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为什么这个“老师”不能持续地带领孩子呢?如果学习的过程无法坚持,是很难学有所成的。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坚持,孩子尝试很多兴趣爱好,也不是样样都不能放弃,毕竟尝试本身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只有尝试了才有体验,才有选择的心理基础,所以尝试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这时候,兴趣提供了主要的动力。

如果尝试以后孩子仍然想学,就说明孩子还保持着某种兴趣,这兴趣可能是新鲜感还没有退去,也可能是因为学习内容以外的乐趣,比如与共同学习的玩伴关系好,或者喜欢教学的老师等。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习内容的难度会逐渐增加,这时孩子可能会经历学习带来的挫败感,比如难以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挫败感带来的负面情绪会抵消掉之前的学习乐趣,使孩子对学习的兴趣锐减,这时候要继续维持兴趣,就只有增加学习过程的成就感。成就感不仅仅能够提高孩子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减少学习兴趣的流失,而且还能增加新的学习乐趣,因为更深入的学习能够带来新的体验,比如弹钢琴,开始是新鲜感的动力,后来能弹一些曲子了,就能体验到曲子带来的新的乐趣。

然而,学习到一定程度会遇到继续提高的瓶颈,这时候成就感和兴趣带来的愉悦感也会越来越少,而困难带来的挫败感却会逐渐增加,有时候这种状态会持续很长时间,这时孩子就很难再找到好的感觉,那么他们又能靠什么动力来坚持呢?

这个坚持的动力一定不再是获得某种愉快的感觉,因为靠感觉已经难以为续了,所以只能是与感觉无关的某种内在的精神力量。这正是兴趣教育忽视的部分。

精神力量是一种可以超越感觉而独立存在的力量。也就是说,当自我还没有从肉体和情绪的感觉中独立出来的时候,就会把“自我”等同于“我的感觉”,这时候所有的行为动力都是为了维持好的感觉,因为好的感觉就是“我”存在的全部,维护好的感觉就是维护我自己,所以“我”只能跟着感觉走,怎么感觉舒服就做什么。然而,一旦自我开始觉醒,把“我”从“我的感觉”中分离出来,体验到自己自主的存在,就可以开启超越感觉的精神世界,去驾驭艰苦的学业与工作。

“我”的精神世界里,“我”并不仅仅是以感觉的途径体验自己的存在,而是以理性、爱与意志的方式存在。理性即对自己和世界的觉察和认知,理性的前提是超越和中立的视角,能够不受自我价值观和感觉情绪的影响,它带来的是科学的精神;爱在没有从肉体感觉中分离出来时,是欲望的代名词,“我”需要什么才会爱什么,这种爱需要等待外在给予才能满足,但当自我回到自主的状态,就会自然从内心涌出爱的泉水,流向爱的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自己的爱好、事业等,成为一个人可以坚持不懈的情感动力;意志的具体表现是选择与行动,特别是在经历困苦的时候,意志在担当肉体的疲惫和感觉上的无助时,更是体现了自我内在的精神力量,而要做到这点,也需要意志与肉体感觉的分离,否则,意志就会只服务于获得好的感觉。

学习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如果仅仅依靠兴趣提供的愉悦感是很难维持的,哪怕是我们把这种愉悦感当成一种“悬赏”,比如“现在的辛苦是为了以后找到一个轻松愉快的工作”,要让孩子能够扛起繁重的学业,也是难上加难,因为与其以后轻松,不如现在就不学,特别是现在孩子们的经济条件都比较好,没有多少孩子能体会到生存的压力。于是,家长们就只能用最后一招,用生存和面子来恐吓要挟孩子学习,这种方法可能起到一定效果,但孩子对学习的态度仍然是被动的,是因为恐惧而不得不学,如果有一天他们突破了这层恐惧,就会彻底放弃。

因此,在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孩子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必不可少的教育,而其中教育的重点,就是把“我”与“我的感觉”分开,让“我”可以独立出来,成为“我的感觉”的觉察者、表达者、调节者和承担者,“我”可以拥有超越感觉的理性思维和情感追求,并且为了实现这些追求宁愿承担挫败和磨难,因为这些目标常常不是为了好的感觉,而是为了表达“我”的天赋和某种社会情感。

通俗地讲,也就是理想教育与意志教育的结合。理想教育不是给孩子讲大道理,灌输一些“应该怎样”的价值观,而是帮助孩子去认识自己,从兴趣的线索去发现自己的天赋潜能和情感指向,从而将兴趣这个感觉层面的东西提升成自我实现的精神动力;而意志教育就是要让孩子把吃苦体验成自我实现的一部分,这样,无论成败,吃苦的过程本身就能体验到意义感,从而为艰难的学习过程提供持续的动力。

访客评论

暂无评论  
发布评论 发布者姓名: 验证码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评论内容:

 

 

©  成都心灵之家心理咨询中心制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