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 机构简介 | 联系我们 | 专家介绍 | 咨询指南 | 心理障碍手册 | 症状与咨询 | 婚恋·情感·性 | 儿童青少年 | 覃浪峰专栏 | 陈虹专栏

在线心理测评 | 心理问答 | 心理学词典 | 职场心理 | 咨询师手记| 每日灵粮 | 心理学培训 | 心灵之家资讯 | 网络/电话咨询




 

【心灵寄语】

  青春的岁月有着无穷的梦想与希望。它清纯可爱,但也不免苦涩难耐。
  爱子之心,就是以孩子的心为心,分享他们的欢乐,品尝他们的痛苦,和他们站在一起,给予他们可以独立的力量和勇气。    

【联系方式】

预约电话:028-86088116
QQ 号:404955902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
     上午9点--晚上21点
地  址:成都人民南路四段27号商鼎国际2号楼1单元406号
   


如何爱你的孩子(讲稿)

作者:陈虹  发布时间:2010-01-20  查阅次数:16160 次

父母之爱与夫妻之爱、朋友之爱不同,它不是为了彼此的结合,而是为了分离,是一种指向分离的爱,亲子关系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可以独立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对子女的爱,真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了。

教育是要让孩子独立,这是许多家长都明白的道理。然而,当我们对孩子的爱不是指向分离,而是指向粘连的时候,这个道理就没办法在我们的教育中行得通。尤其是当父母处于不被察觉的对孩子强烈的情感需要之中时,父母意识上虽然觉得孩子应该独立,但潜意识里却依赖着孩子对自己的情感需要,这种情感上的粘连,常常干扰、限制和剥夺孩子独立能力的锻炼机会。比如,孩子正在专注于做作业,有的父母就会不停地进行干预,一会儿送些水果,一会儿又指出孩子的不是,不管是心痛孩子,还是担心孩子做不好,事实上都是在干扰孩子的专注过程。这不仅妨碍了孩子持续专注能力的锻炼,而且在不断地挫败孩子对自己意志和能力的信心,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他不停地被当做弱者和无能者在对待。当父母的可能看着孩子可以轻松愉快,不受累,可以及时发现改正错误是件好事,但却无形中代替了孩子自我检查的过程,剥夺了他们持续集中注意力的锻炼机会。家长之所以不停的需要这样去做,是因为自己内心有着太多的无助和不安,这些感觉常常会投射给幼小的孩子,通过不停地帮助孩子来缓解自己的不安。如果亲子关系经常处于这种情感粘连的互动,久而久之,孩子会无意识地认同自己的弱者身份,成为一个无法离开父母的人。可见,持有什么样爱的态度,是我们以下要讲的所有教育方法的基础。家长在对孩子的情感上学会节制,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独立的孩子。

那么,什么才是健全的独立人格呢?如果我们从认知、情感、意志三个方面来描述的话,就是良好的认知能力、健全的情感能力、优良的意志品质。认知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这些能力属于智力范畴,智力有先天的基础,但智力能力的获得是后天训练的结果。这种训练现在主要由学校和早教机构来完成,家长也可以参与其中。情感能力是指对情绪的辨识和调节能力,良好的安全感、自尊感,体验美感、意义感和爱的能力,信任自己和他人的能力等。良好的情感能力主要由家庭教育来完成。因为家庭提供最初的依恋关系,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父母的价值观、对待方式都深深影响着孩子的人格。意志品质主要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等。这些品质与一个人对自己的责任感和责任能力有关。当一个孩子对自己的生命产生责任感,并且可以有勇气面对自己,享受这种挑战带来的勇气和能力实现的快乐,那么这个孩子也就拥有了良好的意志品质。

可见,健康独立人格的培养关键是要帮助孩子获得各种能力。培养的原则是尊重、理解、信任、欣赏和恰当的帮助。我们发现,家长在教孩子学步的时候,这几个方面都做得很好。孩子走不稳跌到了,你不会责骂他,因为你接纳孩子还不具备走路的能力,这就是尊重。当孩子因疼痛而哭泣,你会反馈孩子的感受,或者询问他是不是很痛,哪里痛。这份关切和共情就是理解。接下来你不会以贬低的口气表达失望,而是会说:“没关系,你刚才走得很好,相信你可以越走越好。”这就是欣赏和信任。最后,你不会像训练运动员似的,每天要求他走多远,也不会因为怕他摔倒就不让他走了。你会在他走不稳时给一些支撑,爬不起来时给一些搀扶。这就是恰当的帮助。尊重是孩子自尊的源泉,理解教会孩子懂得自爱和关爱他人,信任和欣赏传递着安全感和对自己的信心。如果我们把这些给与比做阳光,那么恰当的帮助就好比养分,它既不是拔苗助长,也不是过度保护,是在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基础上,给与的符合孩子成长的养料。如果家长能像教孩子学步一样帮助孩子,那每个家长都可以成为教育家。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有着不同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研究,孩子在不同的时期,需要完成不同的心理发展任务。家长的爱就是帮助孩子完成这些任务,逐渐获得可以独立的各种能力。

0-1.5岁是获得基本信任感,战胜不信任感的关键期。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缺乏安全感,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这时家长细心恒常的照顾就显得特别重要。细心是指能够根据孩子的表情和哭声判断孩子的各种需要,并且尽量及时满足这些需要。恒常是指照料者要稳定,不能经常更换,最好由母亲担当,生活起居和生活环境尽量要有规律性和稳定性。有研究表明,在孤儿院里长大的孩子,其人格障碍的发生率远高于由亲人带大的孩子。因为孤儿院里的孩子太多,无法得到细心的照料和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所以,婴儿期母亲细心的关爱呵护,就能帮助孩子获得基本安全感和信任的能力,这是他以后能够积极地追求幸福,获得良好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的人格基础。

1.5-3岁是获得自主性,战胜害羞和自我怀疑的关键期。这个阶段也被称为孩子的“第一个逆反期”,他们开始有了关于“我”的自我意识,有了自己的想法,家长发现孩子不那么听话了,总喜欢对大人说“不”。这正是自主性的盟芽。自主性是一个人能够成为自己的基础,对自主性的尊重,能够保护孩子对自我意愿的觉察,以及自我天赋能力的体验,为将来走上自我实现的道路奠定良好的人格基础。然而,这时的自主性还和自我中心的痛苦混合在一起,一旦自己的意愿受挫,就会非常情绪化。所以,这个阶段也是孩子训练情绪能力,摆脱自我中心的情绪影响的重要阶段。这时家长和孩子的互动通常体现在对孩子大小便的训练上。家长既不能过度控制,也不能放任自流,因为过度控制压抑自主性,放任自流又助长了自我中心。家长一方面要理解孩子的意愿,帮助孩子克服规则给他带来的自我中心的痛苦,以尊重、理解的态度,理性地处理孩子的情绪化,让他获得稳定的情绪能力。比如教孩子分辨自己的情绪,用语言或其他方式来表达不同的情绪,温柔地帮助孩子抚平自我中心受挫的痛苦。而不能以情绪对抗情绪,或者受制于孩子的情绪,没有原则地满足他的所有要求,这样只能导致孩子更加情绪化。另一方面,父母要像帮助孩子学步一样,鼓励孩子获得控制大小便的信心,逐步让孩子体验到自我控制的成就感。这样孩子就能克服愿望受挫的痛苦,去体验适应规则下的愿望实现,从而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的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6岁是获得主动性,战胜内疚感的关键期。主动性是“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主动性可以让人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和一份探索的欲望,是一个人创造力的源泉,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就会形成主动性,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所以家长一定要保护孩子的主动性,切忌以贬低的态度和语言评价孩子的主动行为,而是要接纳他的无知与失败,让孩子感到,自己做不好是很正常的事,没有什么好内疚自责的,失败了再来就是了。这样孩子就获得了承受失败的勇气,成为一个百折不挠的人。

6-12岁是获得勤奋品质,克服自卑感的关键期。儿童在这一阶段所学的最重要的课程就是“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在这门课程中,儿童可以获得一种满怀信心地同别人一起为寻求各种劳动职业做准备的勤奋感。否则,他们就会对自己成为社会有用成员的能力丧失信心,形成自卑感。家长在这一阶段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体验意志的实现,获得勤奋的乐趣。要善于发现孩子持续克服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与鼓励欣赏,让孩子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内在力量,使刻苦坚持成为自身的一种美德体验,这样的孩子,往往有着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因为他不只依赖于外在成就或自己的聪明来肯定自己,而是源于自身内部的精神力量。

12-20岁是获得积极同一性,克服角色混乱和消极同一性的关键期。同一性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在前四个阶段中,儿童懂得了他是什么,能干什么,以及自己所能担任的各种角色。在这个阶段中,他们必须仔细思考全部积累起来的有关自己及社会的知识,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如果青少年不以积极的同一性来离开这个阶段,那他们就会以角色混乱或者消极的同一性来离开这个阶段。角色混乱以不能选择生活角色为特征,过着迷茫而困惑的生活。这样就无限制地延长了心理的合法延续期。消极同一性是指认同了一种违背自我意愿的最厌恶、最危险,但又是最真实的身份角色。比如,认同了自己酗酒的父亲而成为一个让自己都讨厌的酒鬼。青少年的逆反,与获得同一性的需求密切相关,家长要做的不是一味地看重孩子要顺从听话,而是要看到逆反的积极意义,帮助孩子顺利地度过逆反期,获得积极的同一性。家长的教育原则是,和孩子站在一起,积极肯定地引导,以克服角色混乱和消极同一性。

总之,家长育儿的态度、目的、方法和话语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的人格。而对这些态度、目的、方法和话语的反省和学习,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家长需要克服自身人格的限制和障碍,才能给与孩子人格成长真正所需的爱。而这种反省和学习,本身就是孩子所需要的一种深爱。

访客评论

真是好文章,让我们做父母的受益匪浅,如果能转载就好了,让更多父母都能看见

杨琴

发布评论 发布者姓名: 验证码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评论内容:

 

 

©  成都心灵之家心理咨询中心制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