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 机构简介 | 联系我们 | 专家介绍 | 咨询指南 | 心理障碍手册 | 症状与咨询 | 婚恋·情感·性 | 儿童青少年 | 覃浪峰专栏 | 陈虹专栏

在线心理测评 | 心理问答 | 心理学词典 | 职场心理 | 咨询师手记| 每日灵粮 | 心理学培训 | 心灵之家资讯 | 网络/电话咨询




 

【心灵寄语】

  青春的岁月有着无穷的梦想与希望。它清纯可爱,但也不免苦涩难耐。
  爱子之心,就是以孩子的心为心,分享他们的欢乐,品尝他们的痛苦,和他们站在一起,给予他们可以独立的力量和勇气。    

【联系方式】

预约电话:028-86088116
QQ 号:404955902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
     上午9点--晚上21点
地  址:成都人民南路四段27号商鼎国际2号楼1单元406号
   


溺爱的陷阱

作者:陈虹   发布时间:2006-11-01  查阅次数:8657 次

    溺爱同溺水一样,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讲,是十分危险的。所不同的是,人们更容易避免溺水,因为水与陆地是有边界的,易于辨认,再说人还可以学会游泳,多少能在水里坚持一会儿,即使不慎落水,也还可以自救。而溺爱则不同,人们渴望爱,也愿意掉进爱里,真爱和溺爱又没有明显的边界,而溺爱常常具有更大的诱惑力,像磁石一样吸引你掉进它的陷阱里,一旦有朝一日你意识到了想要爬出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怎样去成为他自己的过程,爱是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很难想象一个人在完全没有爱的环境中能够存活。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会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如果我们把爱区分为真爱和溺爱的话,真爱是以孩子各个成长阶段的需要为中心的适宜的环境,它能使孩子真正成为他自己——一个热爱生活,能够最大程度实现自我价值的人。而溺爱则是以父母的需要和价值为中心,它使人失去他自己,活在虚假的想象中。从孩子被孕育的那天开始,爱就已经开始起作用了。这时候胎儿需要的是母亲把他作为一个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生命被期待,以及这种喜悦和爱意在情绪和行为上的表达。如果父母对这个胎儿的期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或是照顾自己的情绪,那么这种“爱”会使孩子在她还是胎儿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扮演父母拯救者的角色,而不是他自己。
        可见,溺爱和真爱的不同就在于它关注的焦点是父母(或养育着自己),而不是孩子。而它之所以被形容为陷阱,就在于它的隐秘性,它常常会被父母和孩子都误以为是真爱。那么,溺爱究竟是什么样的,它的美丽外表下又掩盖着什么呢?
        我有一个来访者,是一个十五岁的女孩。她的情绪极不稳定,对学习和未来的生活没有信心,觉得活得很累,看什么都不顺眼,想离开家到森林里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但又觉得不现实而陷入深深的哀丧中。这是一个活在幻想中的女孩,这种幻想与她内心的现实感发生了强烈的冲突。就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雏燕,渴望着蓝天,又惧怕这蓝天,因为他还没有学会飞。至于那笼子,既让他感到厌恶和窒息,又让他觉得安全和得意。因为就是那笼子使他不能成为一只真正的鸟,但既然不会飞翔,呆在笼子里比呆在外面还是要舒适安全得多,而且在里面还可以称王称霸、唯我独尊。这笼子就是一个爱的陷阱,是他的母亲含辛茹苦用“爱”筑就的。
        这是一个焦虑而可怜的母亲,她肚子里的苦水好像几天几夜都倒不完,她因为自身的一些心理障碍而没有工作,与丈夫也没有多少情感的交流,甚至对自己也很苛刻,省吃俭用的,把所有的情感和积蓄都投注在女儿身上,她无微不至的呵护着女儿的需要,女儿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会深深地牵动她的情绪。可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她的这份浓浓的“爱”换回的却是一个傲慢任性的“公主”,她不仅急病缠身,而且还因无法与父母和同学相处而痛苦不堪。
        这个母亲以为自己对女儿的爱是一种伟大的母爱,而且不仅她这样认为,她的女儿甚至旁观者都会有同样的感受,但如果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位母亲没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也无力在现实中去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于是,女儿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她的所有需要和满足都想通过女儿来实现。她以为是在体贴女儿的需要,在为女儿付出,其实是在体贴自己的需要,在通过女儿满足她无法直接从自己的生活中获得的一切。而女儿则担负着拯救母亲生活的重任,成为满足母亲需要的代偿品。这种生活对她被溺爱淹没的脆弱的自我来说是残酷的,自身的弱小和巨大的“母爱”带来的内疚感压制着她,使她无法成为她自己,留给她的只能是幻想。
        这个案例向我们展现的是溺爱的一种,它相对好识别一些,另有一种“爱”,常常被误认为是真爱,因为感觉它与“溺爱”是完全不同的,叫做“严教”。熟话说“打是亲,骂是爱。棍棒之下出好人”,说的就是“严教”所表达出的爱意。如果我们来探究一下这些爱意的指向,就不难看出它仍然是一种溺爱。
        我有一位来访者是一个初二男孩的母亲,她情绪激动得找到我述说她儿子的种种恶习,并把儿子之所以成为这样的原因都归咎于爷爷奶奶的娇惯。她声称是祖辈的溺爱害了孩子,她再不严加管教,孩子就毁了。这听起来好像是挺有道理的,关键是这个“严”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是父母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那么这个因娇惯本来自我就很弱小的孩子,很可能在父母的这种“严教”下,完全的失去自己,成为父母的俘虏。从表面上看他可能很乖很听话,但却是一个无能者,自我的无助感将伴随他的一生。而且,在这种父母对子女的严加管教中,往往参杂着父母强烈而复杂的情绪,比如,愤怒、恐惧、紧张、焦虑等,这些情绪很可能是属于父母自己的、过去未能解决的情节带来的,借着“严教”之机,也一股脑地发泄给了孩子。在这种“严教”下,孩子不仅失去了成为他们自己的机会,同时也成为了父母情绪的垃圾桶。
        那么,这个“严”的界限究竟是什么,父母应该怎样防止孩子掉进这溺爱的陷阱呢?
        我想几乎所有的母亲最初对自己孩子的爱都有自恋的成分,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是又一个“我”,是自我价值的体现者。如果说溺爱是一个陷阱的话,从孕育孩子那一刻起就该给它画出清晰的边界,免得孩子掉进去。那就是父母要从心理上去承认这个小生命是一个独立于自己的客体,从内心去尊重他的需要和价值,而不是父母自己的需要和价值,将这个自恋投射的对象转变为一个真正的客体——一个独立的生命的子女。不仅如此,要想这个界限真正起作用,还需要在陷阱周围筑起一道墙,把那些残留的属于自己的情绪隔离起来,自己消化和处理它们,别让它们泛滥淹没了孩子。为孩子提供一个足够好的环境,就是适宜他的需要和成长过程的环境,允许他成为他自己,成为与自己不一样的人,信任他的能力,担当他的软弱,随着他自我能力的增强,逐渐淡化自己在他生活中的作用,忍受那种不再被他需要的感觉,在自己而不是在孩子的生活中找到生命的价值。这样,在这种真爱的浇灌下,孩子们将会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丰盛的人生。

访客评论

看了这篇文章,有不少启发,但是,我现在就想知道要如何带好我的小侄女.我对她就很严吧,相比我的母亲.可是,她虽然怕我,可她的恶习却没有多大改善.

一个烦恼着的不是母亲的母亲

发布评论 发布者姓名: 验证码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评论内容:

 

 

©  成都心灵之家心理咨询中心制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