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爱,爱是一种情感,爱也是一种能力,很难给这种情感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因为不同的人感受是不一样的,不同的角度对爱的阐述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只能透过一个人的行为来判断他有没有爱?是不是爱?
爱又分广义的爱,和狭义的爱,圣经上有清楚的记载:“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一切都包含在“爱人如已”这一句话当中了。
爱人如已,意思就是说爱别人要像爱自己一样,己所不欲,无施于人;用你希望别人怎么对你的方式对待他人等等;其实短短的四个字,却蕴含了很多的内容,要做到其实真不容易。这句话包含了两个步骤,首先要懂得爱自己,然后才可能做到爱别人,这两个步骤是不能逾越的,否则只能是个谎言。下面列出了三种常见的爱的谎言。
一.崇拜之爱
往往是因为个人的内心需求而过于看重某方一面的得失,即超价化。如超价化能力,超价化机构、超价化权威,超价化学历…一个人之所以超价化,是因为生活中感受存在意识的狭碍、看待问题的极端化和固执。一旦超价化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就会成为自己疯狂的追求目标,如最典型的崇拜明星、崇拜伟人、崇拜有特殊权威人物等,而不同的人超价化的东西不一样,崇拜也各一。M同学超价华清华大学,高二了,考试成绩200多分的档位,他的理想是清华大学,并且只考清华,他固执的认为只要考上清华大学就一切都好了,就有面子了,专业也无所谓、以后出来能否找到工作也无所谓,难道他真的是爱清华在专业上的优势,爱清华的学习氛围,爱清华的文化底蕴,都不是。对他来说清华是他获得尊严的唯一方式。尊严感使人有起码的存在感受作为一个人的存在的基石,是一种主体感受,从主体中能感受到这样的存在感的人是能够自爱的人,因缺乏自我的主体感受,就会去外在找寻这样的感受。M同学就是努力考上名牌大学来挣取别人的赞许的眼光,从别人的认可当中来找寻到客体价值,通过客体价值来感受尊严。他感受不到自己本是一个值得尊重的生命,悲哉!
如果这个崇拜的对象是生活中的人,那么很有可能成为对方的追随者或疯狂的喜欢上对方, Z女士是因为失恋后无法入睡过来催眠,因为结束了跟已婚上司的恋情而痛苦,她非常崇拜这位上司,分手虽是自己理性选择,分开后非常痛苦,她认为是因为太爱对方。其实她痛苦是缘于他们的关系断裂使她要直面内心的空洞,使她感到恐慌,而恐慌是人不愿意面对的,通常的方式选择逃避。Z要求自己很优秀而未达到,为防御自己的无价值感,与崇拜的人建立恋爱关系,来欺骗了自己。当老师让她假设自己已经拥有他那样的能力的时候,还会爱这位上司吗?Z女士毫不犹豫的给出了否定答复,显然Z女士并不是真正爱她的上司,而只是想通过与这位上司的结合来完成自己内心对才能的异常渴求。因为才能是她完成自爱的途径,上司只不过是她心理需求的一个角色。她并没有完整的个人边界,天真的认为通过与有才华的人结合来安抚内心那个脆弱的灵魂,麻痹自己的神经。
二.控制之爱
适当的控制是帮助我们获得安全的方式,如果过了就会是一种病态。父母适度的控制子女,是爱护、是引导,过度的控制方式,爱就变味了。
M女士是因为儿子不听自己的话非常焦虑来咨询,她声称是为了儿子好,强迫儿子跟他女友分手,甚至大吵大闹以死相逼。但儿子已经是29岁的成年人了,这位母亲总认为自己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在帮助儿子,强行干涉儿子的个人生活。显然母亲已经超出了爱的范畴,而是以爱之名控制儿子。可以想象儿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到是多么的压抑和委屈。
W女士因为丈夫外遇要求离婚而患上了失眠症,亲人儿子都劝她分开,她誓死要保全这个家不肯成全丈夫,而丈夫早已去意已绝。问到最后,W女士说一辈子都是她作主,为什么现在要他丈夫作主了?为了要维护这个“作主”,W女士宁愿搭上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的快乐,也搭上了身边的亲人,跟作主较上了劲儿,可见,作主对她的内心是多么的重要。
三.依赖之爱
C女士同样是因为上一段情感突然的终止而不能抑止内心的痛苦而来。C之前对男友的追求一直在说不,总用否定的语言去刺激对方,在他面前经常会表现得像个小公主, C也享受着这样的被爱,直到有一天, C突然收到了男友的分手信,面对这段关系的中断让C有些抓狂,想想尽一切办法去求对方恢复关系。C至成年以来,一直生活在男友的接力赛中,从未有过被爱的断档,而这次的关系断裂导致隐藏的心理问题暴露出来。之前经历的每位男友都很宠她,但最终都选择了放弃,她不敢相信有真爱了,所以想不惜一切,甚至放下尊严去挽回来最后爱她的男人,暂时缓解自己失去爱的痛苦。其实C女士对被爱如此的渴求,是因为只有在男人的爱中,她才能找到自己,她依赖着被宠爱。对C来说真正解决痛苦的根源是认清自己的错位的需要,完善自己人格,学会在自爱后才能留住真爱。
无论是崇拜、控制还是依赖,其实都是源于内心的匮乏的一种填补,是需要、是占有、是索取、是虐夺,而不是爱,只是隐藏在爱的名义之下的自私,是一种爱无能的表现。一个真正有爱会爱的人,也一定是个人格相对健康丰满的人,也只有心理富足的人,才能流淌出爱的泉源,才可能走到爱人如己的路上。
对于一个爱无能的人做到爱人如己这一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要知道人和己是分开的、是不同的,有了这样的边界才意味着独立的人格开始。有边界才有清晰的判断哪些是自己需要的,哪些不是;有边界才知道自己和他人的不一样;有边界的人才可能有尊重别人的意识;有边界才知道自己的有限,一个体会到人是有限的人才容易发现自己的脆弱、发现别人的脆弱、从而接受人的软弱。自爱的人才可能对人生怜悯之心,有怜悯之心的人才可能做到真正的宽容,就像耶稣被钉字架仍在为谋害他的人祷告求神宽恕他们一样。
这样的爱才是健康爱、真正的爱、无条件的爱,这样的人才是心理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