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 机构简介 | 联系我们 | 专家介绍 | 咨询指南 | 心理障碍手册 | 症状与咨询 | 婚恋·情感·性 | 儿童青少年 | 覃浪峰专栏 | 陈虹专栏

在线心理测评 | 心理问答 | 心理学词典 | 职场心理 | 理论探索| 咨询师手记 | 每日灵粮 | 心理学培训 | 心灵之家资讯 | 网络/电话咨询




 

【心灵寄语】

  许心灵一种宁静,还生命一片绿荫。
  回归精神的家园,让真爱重塑人生。    

【联系方式】

电话:028-86088116
地址:成都人民南路四段27号商鼎国际2号楼1单元406号 


荣格与道教内丹之心理分析──个体化

作者:刘秋固   发布时间:2006-05-19  查阅次数:11468 次

一、前 言

 一部被题名为吕祖(孚佑帝君)着的道经《太乙金华宗旨》,于1928从德国传教士卫礼贤(Rechard wilhelm)手中送给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 ,前者并将此书翻译成德文(Das Geheimnis der goldenen Biüte:Ein chinesisches Lebensbuch),荣格并为之写评论,于1929年出版后,轰动欧洲,成为畅销书之一,前后出版五次之多。

    后来又翻译成英文《金花之谜》(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 ,畅销到全世界。日本人又从德文译成日文,在日本也极为畅销。此书本是中国文化遗产,一直被西方视为中国宗教心理学的名著,例如,荣格在获得此书之前,正在为他的分析心理学理论而苦脑,荣格获此书之后,突然「彻悟」了以前他所设想的一些如炼金术、曼荼罗、集体无意识、自性等问题,从此更加确定了他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可以说,《金华》(以下皆使用简称)一书的灵感帮助荣格找到了他自己的答案,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也促使这部道经让世人知晓中国道教特有的宗教心理学。

 《金华》一书立论精湛,独揭大道,集儒释道三教之妙义,发挥旁通,豁显道教内丹术之高明。惟此道经是否为吕祖所着,及其版本,不在本文考据范围之内。但可以肯定的是,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确实受到《金华》不少的影响,尤其在「个体性」(individuation) ──人格的转化问题上,与《金华》之「回光」──返本归元──炼金术与内丹术之「宗旨」上,道通为一。本文仅将就其思想有相似之处,疏通其概要。

二、自性与元神

 荣格在他的《记忆、梦、反省》(Memories, Dreams & Reflections)一书中说:「咨询灵魂」是他的任务(注1)。救治灵魂与处理精神问题,可以说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之目的,此一目的不仅仅是病症的咨询,最重要的是实现个体之完善性或自我实现。他所根据的思想是:无意识是一个发展过程,在个体人格的发展中,它表现为个体化(individuation) 的过程,此过程以自性(Self)为终极目标。个体化指个体的精神由一种浑沌未分的统一状态向着充分化(fully differentiated)、平衡和统一的人格发展的过程。简单的说,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的目的,就是通过意识与无意识的融合,达到人格的转化,也就是让「无意识」自然地发展,而以自性为目标,达到完整的、统一的新人格(注2),正如荣格在他晚年的自传说到:「我的一生是一个无意识自我充分发挥的故事,无意识里的一切竭力作出种种外在性表现。」(注3)

 原来,荣格认为西方人的精神是意识太过发达的精神,这种发达导致精神与原初状态(即集体无意识与意识)的分离。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千百万年积累下来的行为模式或心理发展模式,而意识则完全是个人后天的经验内容。荣格认为在自我(ego)形成之前,支配人的精神活动的主要是集体无意识,人主要依靠本能、情感活动。但随着人生经验的增多、自我的成长,人的活动渐为有意识。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常常使人的精神逐渐摆脱无意识的束缚。因此,意识过度发达的结果,却招来了集体无意识的报复,因而产生了精神疾病。如荣格说:

....,问题已迫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孤儿似的孤立的情况中,遭受自然的遗弃,被赶入意识状态中,....我们也势必要向那孩子的无意识及对自然的信服告别....。那是牺牲了一位自然人──那位其悲剧始于在伊甸园中吞下苹果的无意识而天真的人。圣经上有关人之堕落的记载,说明了意识的来临便是一种降临与人的灾祸。因此,我们现在才开始体认出,每一个问题迫使吾人日离意识愈远,同时亦使吾人离无意识之孩童时代的乐园愈远的原因。」(注4)

    荣格认为,所谓意识与生命之分离,就是所谓的「精神失常」或「意识的连根拔起」,人类愈文明的结果,愈远离自然,以理性意识为用,因此,当文明时代愈积愈多的知识转化为思维的概念与逻辑之后,人们确实日渐一日地淡忘了童年时代那种幼稚但真切的情感体验和天真但有趣的浪漫幻想,人变得老成持重,以至于束缚在角色身分、责任义务、道德伦理的种种桎梏下,再也难以敞开情感的大门,并沉溺于门类种属的类别概念与时空分割,锱铢必较于物理限定中再也难以骋驰思维的翅膀。人类失去灵魂的痛苦与烦恼由此而起。

 荣格认为,中国道教「自然无为」的思想,能够避免这种片面的发展或某一方面过度成长带来的危害。就道教内丹学而言,意识(识神)太发达,就是由先天状态向后天状态演化的历程,如《金华》云:

「凡人投胎时,元神居方寸,而识神则居下心。下面血肉心,形如大桃,有肺以覆翼之,肝佐之,大小肠承之,假如一日不食,心上便大不自在,以至闻惊而跳,闻怒而闷,见死则悲,见美色则眩。」<元神识神>

又云:

「凡人自○的一声之后,逐境顺生,至老未尝逆视,阳气衰灭,便是九幽之界。」<回光守中>

    人生之初,精气神是混一而不可分的;成长之后,由于环境的作用,心神外驰,精气耗散,满腹私欲,失却天真,因而与自然隔绝。内丹家认为,人至十六岁后,便以识神主事,脑内终日盘旋七情六欲,名绳利锁,机诈日深,勾心斗角,层出不穷。张伯端所谓:「百姓日用,乃气质之性胜本元之性。」《青华秘文》「气质之性」即指识神。所以《金丹大要》说:「一念若动,气随心散,精逐气亡。」元精(元神──自性)经过识神作用转化为浊精,到了这个阶段,识神登上了君主之位,元神被迫退位。故「已凿之后,说着用着,皆落后天,而先天之真沉潜沦匿,孱弱微细,日就萧索,而不足以为一身之主。」《玄肤论.先天后天论》从道家的观点来看,个人的心理状况总是受着社会条件及环境的制约;而人类天真之丧失,乃是社会文明的结果,这正如庄子所谓「凿浑沌」的结果。

 因此,荣格所谓「个体化」可说是太乙金华之「宗旨」,也可说是道教内丹之宗旨,即是从后天状态「逆返」为先天状态──返本归元──逆返成仙(丹)之宗旨,而使元神(自性)显露。内丹学认为人的「先天状态」,就是精气神的本然统一;在这种统一之中,人与他所从出的自然保持着一种亲密的关系。因此,所谓返本归元就是人向自然的回归,而能保持身心的和谐与平衡,并且感受到与宇宙律动的合一,这种状态才是人之本真的存在状态,如《金华》云:

「惟元神真性,则超元会而上之,....然有元神在,即无极也。先天地生皆由此矣。学人但能守护元神,则超生在阴阳之外,不在三界之中,此惟见性方可,所谓本来面目也。」<元神识神>

    返本归元的目标就是要消除在人格中的自然与社会──无意识与意识的对立,使得先天之气在一身之内流行,以恢复元神的主宰,以完夫本来之性体=无极=太乙。如张伯端云:「善返之,则本元之性胜气质之性。」《青华秘文》本元之性,即指元神。人如果能以元神战胜识神,清除头脑中的私心杂念,则「天地之气」就会在人身心之中「立其极」。

三、炼金术与回光

  荣格从古代诺斯替教的炼金术,发现与他的分析心理学颇有相似之处,在炼金术中,阴性原则与阳性原则同样重要。这些炼金术符号,是荣格的老相识而强烈地迷住了他。但是在读了道教炼丹术经典《金花之谜》之后,他才真正开始理解它(注5)。对荣格来说:「炼金术的秘密在于通过贵与贱元素的调合与融合....通过意识与无意识的融合,以达到人格的转化。」(注6)可以说,炼金术士在他们未知的物质上寻找「上帝的秘密」。虽然那些炼金术士对自己定下了揭示物质和化学奥秘的任务,然而他们的工作,首先反映出一种对应的心理作用,这种心理作用在荣格的心灵中引起强烈的共鸣,对他的工作起着巨大的影响。对荣格来说,炼金术士的化学试验,炼金术的整体成果,与其说是寻求炼金的秘密,不如说带有一种精神性。荣格认为,实际上炼金术士正体验着他自己的无意识,「在试图利用它(物质)时,他把无意识投射到物质的黑暗中,以期照亮它。」(注7)一般认为,炼金术的目的是制造某种奇异非凡的物质──金子、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但是实际上一切炼金活动都高于或超越这一点,实质上是一种精神修练。它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精神的转化。从物质的黑暗中解放出上帝(注8)。同时心理整合也告完成──自性显露出来。最终和至高无上的结合,是整个人类与唯一的宇宙、即整个世界的统一。这是个人精神与永恒的接触,是个人(意识)与超个人(无意识)的统一。它是超自然的事件、是神秘性的统一,或是东方传统对「道」、「三昧」或「开悟」的体验(注9)。荣格结论:这些炼金过程的阶段,即互相矛盾冲突的对立面通过调合,达到统一,与个体化过程的阶段是平行的(注10)。一旦创造出更广扩的人格,意识就会增强,发生转化,一个新的人格中心──自性(元神)就会显现,同时自我(ego) 倾向也被减弱。他最初的无意识处境已被转化为更高级意识,而且实现了以曼荼罗为象征的完满人格。荣格利用道教内丹术方法,发现了中世纪欧洲的炼金术,与他毕生研究的分析心理学问题是一致的。可见荣格所谓的炼金术,可说是内丹术中「逆返」或「返本归元」的意思,但在《金华》中则称为「回光」,如云:

  「故一回光,周身之○皆上朝,如圣王定都立极。」<天心>

又如:

  「故回光所以炼魂,即所以保神,即所以制魄,即所以断识。....回光者,消阴制魄之诀也。」<元神识神>

又如:

  「回光则天地阴阳之气无不凝,所谓精思者此也,纯○此也,纯想者此也。....

   百日后,光中自然一点真阳,忽生黍珠,如夫妇交合有胎,....光之回,即火候也。....回光者,非回一身之精华,直回造化之真....惟谛观息静,便成正觉,用逆法也。....天地之光华,布满大千,一身之光华,亦自漫天盖地,所以一回光,天地山河一切皆回矣。」<回光守中>

《金华》论光的运动为「回光」,回即「逆」的意思,这是道教内丹道「顺则生人,逆则成丹」基本思想,从后天状态返回先天状态。荣格在他的心理咨询中,使用两种基本方法:利用梦和积极想象法(active imagination)。其中积极想象法,荣格认为积极想象法的过程相当于炼金术的作用:实质上包含了两个对立面,即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对话。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自性各个方面逐渐整合,成为一体。对立双方的统一和融合作用,最终导致心理转化。这种转化,是炼金术和荣格精神疗法的核心目标。这种转化是通过荣格称之为超验作用(transcendant function) 的原则而完成的(11)。总之,荣格所谓的炼金术,是《金华》之「回光」,也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目的──个体化的问题。

 四、曼荼罗与金华之光

  荣格在1928年得到《金华》之前,他已画了许多的曼荼罗 (Mandala)。曼荼罗意为圆圈、坛场、轮圆具足、聚集等义,本为印度密教修炼时所建的坛场,目的在于防止众魔侵入,坛中常画有佛与菩萨等像。它是在历史上所有自然元素和人类一切艺术及舞蹈中发现的饼图案形式,它也是幽居于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意象,这种意象是自发地呈现,是一种恢复平衡和秩序的自然方式。荣格透过自己的经验发现,他所绘画的每个曼荼罗,就是在那一特定时刻他内心本质状态的表现。当他的精神状态改变时,他自发地描绘的曼荼罗也随之改变。他结论说:「曼荼罗代表着『形成』(Formation) 、转化,不朽精神 ( Eternal Mind)的永恒再创造」(注12)。他还认识到,曼荼罗就是在选择他──通向个体化的途径:

  「我只好让这种潮流把我卷走,不知道它将把我引向何方。然而,当我开始绘曼荼罗时,我发现,一切事物,我所追随的一切道路,我走过的每一步,都返归一点──即返归于中心点。我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曼荼罗就是中心,它是所有道路的开拓者,是通向中心、个体化(individuation) 的途径(注13)。

曼荼罗是很多文化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不独为印度、西藏或欧洲所特有。它是精神宇宙的系统、是神秘知识的大全,也可以说是「哲学眼」或「智能之镜」。就荣格而言,曼荼罗乃个体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象征。事实上,荣格在未拿到《金华》之前,对曼荼罗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困惑着他,直到拿到了《金华》之后,从这些曼荼罗图画中发现了「自性」原型及其中心性质。原来,目的就是自性,就是心灵发展的始与终。自性是原始意象(primordial image),也是个人自我实现的顶点。而《金华》中所说的「金华」或「金花」就是曼荼罗,其它如「祖土」、「黄庭」、「玄关」、「先天窍」亦属曼荼罗的象征,如《金华》云:

  「金华即光也,光是何色?取象于金华,亦秘一光字在内,是先天太乙之真○,水乡铅只一位者此也。....《黄庭经》云:『寸田尺宅可治生,尺宅面也,向上寸田,非天心而何?方寸中具有郁罗萧台之胜,玉京丹阙之奇,乃至虚至灵之神所住。』儒曰:『虚中』;释曰:『灵台』;道曰:『祖土』,曰『黄庭』,曰『玄关』,曰『先天窍』。盖天心犹宅舍一般,光乃主人翁也。」<天心>

荣格从炼金术中发现「光」与欧洲许多的曼荼罗──「火」相似,似炉中之火种,光之的曼荼罗就像植物的种子被粘膜包围着,好象浮在水面上,从下面的深处有火穿透种子使其生长,长成一个大的金花。这就是炼金术的过程,在黑暗中生出光,在水中生出金花,这个过程就意识(识神)与生命(无意识或元神)的结合(注14)。而《金华》之「光」──曼荼罗的象征意义在于它起「聚集」的作用,使不元神「外溢」。「光」之曼荼罗也是表现自己──自性──元神的一种方式或工具。这个「光」是神圣的境界,也是精神(psyche)的源头,也是精神的目的。它包含着识神与元神的结合。这种结合是人原初具备的,却一直失落了,现在要透过曼荼罗重新找到。

  金华之光,亦叫神火或火候,是修道者的体验。光又有性光、识光之分,性光才是真正的体验,识光则是识神的作用,《金华》云:

  「若见为光,而有意着之,即落意识,非性光也,....凡人视物,任眼一照去,不及分别,此为性光,....用心即为识光,放下乃为性光。」<性光识光>








在荣格看来,道的活动就是金华之光与曼荼罗一样,都是荣格所谓炼金术──个体化的过程。

五、animusanima与魂和魄

  荣格对道教内丹的体会,曾记录一位同道者梅特兰练功的描述:「有一次我在练功中,……我的本性放射出的光约和所希望地焦点合在一起了。在这一瞬间,突然好象点着火似的,所有的光都融合在一起了。美丽的,难以形容的,光辉灿烂的白光停立在我的眼前,其力量非常强大,好象要把我推倒似的。……我终于发现其中确实有物质,那就是『元神』(基督),似隐似明的。元神有两重性,似女又似男,似母又似父。梅特兰发现神和人是一样的,是『一体中的两个』」(注16)。荣格在个体化的分析心理学中,他亦透过《金华》中的魂与魄,来理解他的无意识的原型──animusanima anima 即存在于男性无意识中的女性──阴性原则,animus即存在于女性无意识中的男性──阳性原则,它们都是千百万年积淀下来的原型,以保持一个人的身心平衡──个体化。animusanima 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成为后来荣格发表《人格的整合》一书的理论基础。《金华》关于阴、阳──魂、魄与「回光」之关系,也有详尽的说明:

  「盖身中有魄焉,魄附识而用,识依魄而生。魄阴也,识之体也,识不断,则生生世世,魄之变形易质无已也。惟有魂,神之所藏也。魂昼寓于目,夜舍于肝,寓目而视,舍肝而梦,梦者神游也。九天九地,剎那历遍。觉则冥冥焉,渊渊焉,拘于形也,即拘于魄也。故回光所以炼魂,即所以保神,即所以制魄,即所以断识。古人出世法,炼尽阳滓,以返纯干,不过消魄全魂耳。回光者,消阴制魄之诀也。虽无返干之功,止有回光之诀,光即干也,回之即返之也。祇守此法,自然精水充足,神火发生,意土凝定,而圣胎可结矣。蜣螂转丸,而丸中生白,神注之纯功也。粪丸中尚可生胎离壳,而吾天心休息处,注神于此,安得不生身乎。一灵真性,既落干宫,便分魂魄。魂在天心,阳也,轻清之也,此自太虚得来,与元始同形。魄阴也,沉浊之气也,附于有形之凡心。魂好生,魄望死。一切好色动气皆魄之所为,即识神也。死后享血食,活则大苦,阴返阴也,物以类聚也。学人炼尽阴魄,即为纯阳也。」<元神识神>

魄与魂之于阴阳,原本是钟吕丹道派为了论证神仙之理论,而提出一套身心人体阴阳观。认为人是阴阳相杂之身,而仙是纯阳之体。内丹术的操作性质和目的,就在于通过特定的手段,像炼冶矿石一样,炼尽人体内的「阴质」,使其由「阴阳相杂的人」变成「纯阳」的仙。这手段,就是逆返成仙──还本归元的内丹术,而就荣格而言,就是个体化过程之炼金术。

六、自然无为与谛观

  《金华》对荣格的重要意义,乃在于发现人格发展──个体化的过程,而这过程是荣格透过炼金术,彻悟到人格在自性与无意识的相互作用下发生了转化,由此生出一个新的统一的生命。这种转化过程,是通过荣格称之为超验作用 (transcendant function) 的原则而完成的(注17)。而荣格认为中国人如何发展自己的精神(即个体化过程)呢?这可以道教自然「无为」的观念来概括,这是《金华》所谓的:

  「自然曰道,道无名相……丹诀总假有为而臻无为。」<天心>

又如:

  「惟无为,故不滞方所形象,惟无为而为,故不堕顽空死虚。」

荣格以炼金术来做为他的心理咨询,然而他的方法是采用道教的「自然无为」来抑制意识的过度发展,保持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的联系,以保证精神的正常发展。荣格在《金华》中发现「无为艺术」是有体验作背景的;他从不轻易否定自己精神中出现的任何一个片断、幻想(按即无为之放松),他画下许多曼荼罗就是明证。他自己和病人精神历程中许多正反面例子印证了道教的「无为」原则正是保证一个人精神正常发展的正确方法。他的咨询方法的指导原则是个体化的自然过程,让无意识自发的精神在它渴求完善的本能、自发的冲动中,为调合它的意识与无意识的内容而努力。在荣格看来,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都隐藏着一切未来发展的种子。从终极意义上来讲,它是一颗神性种子。他的心理疗法的重要任务是帮助这颗种子发展、成熟,发挥它最充分的潜能。因此,荣格说:咨询家「必须遵从自然的指导」,咨询师「不是咨询的问题,而是发展潜伏在患者自身中的创造的可能性问题。」(注18)荣格观察到:那些成功地使他们自己摆脱生活问题的缠扰,达到心理发展和整合的更高层次的患者,实质上什么也没做,只是简单地顺其自然,让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他们允许自己的无意识在寂静中与他们交谈,他们耐心地倾听它的信息,并给予它们最大和最认真的关注。换言之,他们建立起意识与他们的无意识作用之间的联系。他说:

  「让事情发生,不动而动,如梅斯特.埃克哈特(Meister Eckhart) 所说的,听其自然的艺术,对我来说,是打开通向那种方法的门匙。我们必须在精神上让事件发生。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门多数人都一无所知的艺术。意识总是起着干预、帮助、改正和否定的作用,从不让心理过程平静地发展。」(注19

荣格主张,只有当这一过程不受外界控制、不受咨询学家干预,自然产生作用时,才能最完满地完成。在咨询中,不要拘泥于先入之见和理论假设的影响,放弃一切方法和技巧。当允许这种心理过程平静地发展时,无意识丰富了意识,意识又照亮了无意识,于是这两个对立面的融合和结合,使认识增强、人格扩展。

  荣格所谓的「无为艺术」,其实这也是许多丹道派的主张,在《金华》一书中,提出谛观─止观,或看鼻端法门的回光技巧,如:

  「惟谛观息静,便成正觉,用逆法也。....佛道二祖,教人看鼻尖者,非谓着念于鼻端也。....看鼻端,祇于最初入静处,举眼一视,定个准则便放下。....止观是佛法,原不秘的。....止观二字,原离不得,即定慧也。以后凡念起时,不要仍旧兀坐,当究此念在何处,从何起,从何灭,反复推穷,了不可得,即见此念起处也,不要又讨过起处,觅心了不可得。吾与汝安心境,此是正观,反此者,名为邪观。如是不可得已,即仍旧绵绵去止,而继之以观,观而继之以止,是定慧双修,此为回光。回者止也,光者观也。」<回光守中>

止观法门,名为定慧双修,便能回光,达到「无为艺术」;便能随顺自然地「事来要应过,物来要识破,....日用间,能刻刻随事返照,不着一毫人我相,便是随地回光,此第一妙用。」<回光活法>。当以自然无为的炼金术进行个体化时,就能达到荣格所谓的「共时性」(Synchronicity) 的境界「那是令我首次打破孤立的事件。我感到一种吸引力;即我能够建立起与某物或某人之间的联系。」(注20)当然,这是炼神还虚、超然物外、成道成仙,也是曼荼罗现象显示出人格的个体化或自我实现的境界。 

七、结 

  如果说集体无意识是荣格对心理学的贡献,那么这种贡献是从《金华》一书中得到的灵感,荣格自己说:「祇是读了《金华》的文件之后,对炼丹术的本质我纔开始逐渐了解……我被一种欲望激励着迫切想进一步知道更多的有关炼丹术的文本。」他说:「通过无意识的理解,使我们自身从它的控制中解脱出来,这也这是这部书著作的目的。这部书教导人们把心念集中到最深层的光,进而使自己从所有外部和内部的纠缠中解脱出来。」(注21) 

  现在,许多人都不会否认道教内丹修炼中确有心理学过程。无论对传统的心理学还是对精神分析的心理学来说,内丹学都可以成为研究对象。荣格就从精神方面去设定对象,在《分析心理学的基本假设》中,他提出了「精神的实在」这概念。他指出,虽然人的某些心理内容与心理现象似乎来源于我们身体隶属的「物质」环境,但也的确有一些似乎来源于与物质环境不同的「精神」领域。由此,他认为必须设定一个心理(精神)的实在。人的灵魂必须由它才能得到解释。所以,将内丹学设定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是可行的道路。但试图使道教内丹理论体系与荣格的体系完全吻合是不可能的。虽然,荣格对《金华》一书的理解稍有误解,但乃无碍于他沟通了内丹关于元神与自性及无意识的存在。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证明,通过内丹或禅修,人们可以进入无意识领域,并开发出人们所未知的巨大心理到生理的能量。这可以说这是荣格对宗教心理学的贡献。虽然许多人批评了荣格的观点,但并不因此抹杀了他的贡献。

 

访客评论

暂无评论  
发布评论 发布者姓名: 验证码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评论内容:

 

 

©  成都心灵之家心理咨询中心制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