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心理咨询--心灵之家 心理治疗 心理医生 心理专家 咨询师
 




每日灵粮
心理测评
首页机构简介服务内容心理专家介绍来访者指南心理障碍手册婚恋情感性青少年心理心理问答网上/电话咨询
 
成都心理咨询--心灵之家 心理治疗 心理医生 心理专家 咨询师
   
 

《生命意识疗法》内容清单(1)——心理结构部分
作者:覃浪峰  发布时间:2020-09-15  查阅次数:1879 次

生命意识疗法又称“存在人本、精神分析认知疗法的整合疗法”,由心理咨询师覃浪峰先生和陈虹女士创建。该疗法是我们近二十年临床经验的结晶,也是多年来对心理学、哲学和宗教悉心探索的成果。疗法具有本土化、实用化的特点,部分内容已经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生命即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存在主义疗法》(覃浪峰著)、《寻找迷失的自我——心理成长理论、实务与案例》(陈虹著)

为了更好地理解、应用和传这一疗法,我们对该疗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心理结构学

2、心理动力学

3、心理形成论

4、诊断学

5、病理分析

6、心理咨询技术

7、工具库

 

心理结构学

 心理结构理论是心理咨询的基石,一个深刻而全面的心理结构理论能为咨询理论、咨询技术提供有力的支持。这里所描述的心理结构是由相对完整的独立的心理功能组成。结构如下:1、自由意志;2、观察者;3、注意力;4、意识;5、理性思维;6、原始思维;7、原型;8、情感。

 

1、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机器是无法实现这一功能的。不仅机器无法实现自由意志,连人类自身也无法对自由意志有一个完整的描述,只能在责任、委身和自律中体验到自由意志。

 

责任承担责任意味着自己是事件的起点,成为起点就不是因果链条上的一环。

 

委身:能够全然的委身意味着你能完全地给出自己,而一个人只能给出自己完全拥有的东西。委身意味着你完全地拥有自己。你是自己的主宰,你是自由的,不是欲望的客体,也不是他人的客体。

 

自律:自律是挣脱了欲望,不再受欲望的束缚,能独立地行为。

 

 

2观察者

人们被欲望所包裹,在得失中沉浮,在关系中纠葛,痛苦已然成了世间常态。被欲望裹挟的心理元素不仅有自由意志,还有观察者。所谓观察者,就是以观察功能为核心的子人格。当观察者能从个体的欲望中分化出来时,世界就会变得澄明,个体的内心就会安定。站在观察者的位置上,个体就是审美的存在,是诗意的栖居。所以安住于观察者是咨询应该教授给来访者的安顿之法。

观察者的位置不仅是审美的位置,也是产生理性思维的位置。

 

3、注意力

大脑对信息处理速度远远低于感觉器官采集信息的速度,这两者之间的矛盾,由注意力来缓冲。只有注意力投注的地方,大脑才进行信号处理,比如我们看见一群人,我们全看见了,但我们还是无法知道有几个人,我们要一个个地去数算。这时我们的注意力就去关注一个一个的人,这样注意力就帮助我们完成了清点人数的信息处理。但如果突然别人来询问,人群中有几个人戴眼镜,我们可能又会陷入茫然。

看见只是采集了信息,不等于处理了信息。只有注意力的加入,才使信息得以处理。那些看见了,但注意力没有关注到的信息,则会直接进入大脑的暂存起来。这些信息是碎片化的、无关联的信息,随时间而渐渐遗忘,或是进入潜意识而成为个体的资源。

注意力与意识高度相关,意识决定了注意力的方向,而注意力的方向又影响着意识的形成。

强迫性关注、先占观念、选择性注意都和注意力的使用不当有关。

 

4意识

个体获得意识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个体对对象的意识;另一种是个体通过生命内在的体验而理解生命,从而形成的意识。前者称为对象意识,后者称为生命意识。

对象意识是外部意识,指的就是个体对对象的注意和识别。个体是通过模板来识别对象的。所以,对象意识的核心是看待世界的模板,模板不同则意识不同。在这里,意识就如同是一副有色眼镜,不同的意识就是颜色各异的眼镜。人们都是透过意识这副有色眼镜来看待世界的,无论是显意识还是潜意识,人们终归是透过意识来理解这个世界的。

生命意识是个体的感受、情绪情感直接作用于个体,让个体体验到自身,意识到自身,这里没有模板、没有有色眼镜。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对象意识和生命意识。自我对象意识是将自己对象化,然后去认知自我。这是由外部来认知自己的过程,而生命意识是由内部直接来认知自己的。

根据意识的内容,意识可以分为:存在意识、关系意识、价值意识。其中存在意识是最基本的意识,但是人们往往忽视它,而是用关系意识、价值意识代替存在意识,从而导致存在的基础不稳,个体在关系和价值的得失中沉浮。

当我们看世界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我们正透过一个对象意识去看世界,所以我们的意识往往是潜在的,不被觉察的。咨询师的工作之一就是揭示出来访者的对象意识、解构这一意识,并且建构新的对象意识。对象意识由认知和体验构成,咨询师不仅要改变其认知,还要让其拥有新意识下的体验。

对于生命,有两种意识的途径,一是以对象的方式来意识,一是以主体的方式,从内部来感受。心理咨询在这两条路径上都要展开工作。我们要清除对象意识路径上对生命错误的理解;同时,在生命的内部路径上要加大向内的体验性。从这两条路径上帮助来访者回归生命热爱生命,活出生命。这是生命意识疗法的主旨,也因此而得名。

病态意识的细分类型比较多,我们就将临床上遇到的病态意识记录下来,也将相应的解构方法和重构方法记录下来,编入工具库。

 

5、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是人的高级思维形式,在大脑中的相应区域是前额叶,这部分又称为智慧脑。理性思维的特点是遵从逻辑。多数情况下,人们总以为自己是遵从逻辑的,是理性的,但是却不知道自己的逻辑前提已经错了。不反省逻辑前提是人们的通病,而严重的逻辑前提错误,会导致心理问题。

人们常用归纳法进行逻辑推衍,拙于用严密的演绎法。而且在使用归纳法时,受到选择性注意的干扰造成取样对象偏颇,所以得出的结论往往是错误的。促进来访者的理性思维发展,减少选择性注意的干扰,学会使用演绎法,这是咨询师的一项任务,也是解决来访者心理问题的一个渠道。

 

6、原始思维

原始思维是人的低级思维形式,对应的脑区是杏仁核及周边区域,这部分脑区称为原始脑。原始思维是一种快速反应的思维,为了能快速反应,原始脑对信息的处理就非常粗略,采用两极化的简单方式,非黑即白,或理想化或灾难化。恐惧情绪激活原始脑,使人进入简单快速的原始思维。消除恐惧情绪,降低杏仁核的活跃程度,是使来访者从原始思维进入理性思维的途径之一。

原始思维除了有两极化思维模式之外,还有传染和自性化两种思维模式。这三种原始思维模式在各种心理障碍之中多有体现,在强迫症状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帮助来访者从原始思维的困境中走出来,就是从具体的恐惧中走出来,从抽象的恐惧中走出来,从依赖到独立,从懦弱到勇敢。

走出原始思维困境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发展理性思维,并在现实中获得安全感;另一种是利用原始思维本身,使其完善成熟,在自洽中获得安全感和力量,使个体可以在原始思维和理性思维之间自由切换。第三种是解构,通过对恐惧内涵的解构,对两极化的解构,对自性化的解构,使原始思维瓦解。

 

 

7、原型

原型是机体固有的反应模式,具有多样性、整合性、普遍性、特质性、开启性、修正性。原型是本能的上位概念,本能只是诸多原型中的一种。原型是个体内在的宝藏,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结构,是心理能量的重要来源。原型为个体提供存在方式、认知方式和情感方式。

人人都开启了的原型可以称为本能,比如,追逐金钱享乐和荣耀,具有普遍性, 可以称为本能,也可以称为“普通人原型”。

并非人人具有,但是非常普遍,这样的原型可以称为普遍原型或泛原型,包括:孩子原型、自然儿童原型、普通人原型、父亲原型、母亲原型等。个别具有的原型称为特质原型,比如,工匠原型、教师原型、医者原型、战士原型、将军原型、国王原型、英雄原型、复仇原型、学习者原型、修行者原型、探索者原型、开拓者原型、智者原型、助人者原型、拯救者原型、艺术家原型、表演者原型、巫原型、诱惑者原型、掠夺者原型等等。多种多样的特质原型才使得人们的价值追求各异、才情各异。

自由意志和良知是人性的本质,而特质原型是个性的本质。活出了自由意志和良知,才是天地间独立的人、大写的人;活出了自己的特质原型才活出了自己独特的生命。

原型是意识、情感、意志、能力的整合体。个体生活在某一原型中,他的意识就受到它的局限,同样的,情感、意志行为、能力都受其局限。比如,以“孩子原型”为主的个体,他的意识就会在照顾、关爱、认可的范围内打转;他的情感组成就是:依赖、讨好、嫉妒、渴爱、逆反、求关注、内疚攻击等等;他的意志行为就会指向关系的分合拉扯;他的独立能力、创造能力、责任能力就会受到压抑。“孩子原型”是一个普遍的原型,许多人的心理问题都因固着在该原型上,所以整个精神分析是在“孩子原型”和“父母原型”的框架下工作。要走出“孩子原型”的困境,方法之一是开启“父母原型”,成长为父母。除此之外,我们有更多的方法,比如,开启“自然儿童原型”。自然儿童关心的是天地、世界、为什么,是独立、探索、好奇、自得其乐,是生存、创造、进取、渴望成长。原型转换了,与旧原型相关的痛苦和纠结也跟着消失了。因为意识的关注点、价值追求、情感对象完全转变了,产生了新的意志行为,也生发出新的能力。原型的转换会带给人重生的感觉。从原型的角度出发,我们会发现一个广阔的咨询空间,因为个体自身总是蕴藏着多个原型。

发现来访者的原型,修正已有的原型,帮助开启新的原型,是使咨询工作深入的途径。比如一个具有“修行者原型”的来访者,他有很大的成长动力,但他的成长方向是追求社会普遍认可的完美,这又与自身的生命相抗,从而产生了焦虑和抑郁情绪。当把他的成长方向修正为生命的方向时,症状消失了。

原型的开启和修正,都要通过意识的改变来完成,对来访者意识的理解、解构、重构,是生命意识疗法的核心技术。

 

8、情感

    情感所对应的大脑功能区是边缘系统。情感活动是人类的重要标识,所以人被称为“有情之物”。

情感是水,它滋养着人的整个心理,它为意志活动提供动力,让生命有了欢笑、让创伤得以疗愈,使每一天的生活变得有意义。但是,情感也是波涛,它卷起的愤怒、抑郁和悲伤,瞬间就能将人吞没。

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里都有一片情感的大海,去发现它、拓宽它、澄明它、调和它、保养它、享用它......

人间充满故事,但是若没有情感就没有故事。如果将情感从生活中抽去,生活就变得没有“劲”。这个“劲”就是生活的奔头、意思和意义。情感是一根魔法棒,把人从出生到死亡,这样一个千篇一律的过程,点化得波澜壮阔、荡气回肠,让人们哭的哭、笑的笑、疯的疯、痴的痴。

走进来访者的情感世界,理解它、分析它、开启它、转化它,是心理咨询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情感起始于人的意识,在意识作用下,相应的原型被开启,而原型中存有的情感就被释放出来。比如,英雄原型被开启后,相应的英雄情感(勇敢、义愤、善良等)就被释放出来。

我们将情感分为三类:关系情感、道德情感、审美情感。它们分别由关系意识、道德意识、审美意识来开启和释放。

 

关系情感

我们将人与人的关系归纳为依恋类、控制类和平等类,又以此来划分关系情感的类型。

如果孩子处于强烈的“父母-孩子”意识中,那么孩子内心里的“孩子原型”就可能变为主要的原型,他对父母的依恋就变得很强烈,而其他的原型就可能被压制着,无法开启。这样,孩子长大后,就一直以“孩子原型”的方式生活,在职场上是“孩子”,在婚姻中也是个“孩子”。直到有一天,他有了其他的意识,开启了新的原型。

如果母亲有强大的“大母神原型”,孩子就一定以“孩子原型”为主吗?不一定,因为原型的开启取决于个体的意识,而不完全是环境。比如,一个母亲有四个孩子,用相似的方式养育他们,但是四个孩子开启的主要原型可能各不相同:一个孩子认同了母亲的投射,以“孩子原型”为主;另一个孩子认同了母亲,开启了“大母神原型”;第三个孩子认同了舅舅,开启了“英雄原型”;第四个孩子认同了故事书上的科学家,开启了“研究者原型”。

情感调节可以在原型内调节,也可以激活新的原型,引入新的情感体验。开启新的原型可以由新的意识来完成,也可以由旧有的原型来衍生。比如,由“孩子原型”衍生出相对应的“父母原型”,因为“父母-孩子”意识已经存在于“孩子原型”的持有人身上了。

 

道德情感

   道德起始于良知,良知是个体先天的道德。良知未被开启或是被遮蔽,道德就不可能存在,如果有那也是虚假的道德。

   后天的道德(超我)是内化社会价值的结果,如果这个超我道德不与良知结合,那么这个道德是表面的,当无人监督时,个体就可能不讲道德;当被人发现了,内心里是羞耻感,而不是罪疚感。

良知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承诺、公平和仁爱。承诺是进入道德领域的第一个台阶,如果一个人没有守信的道德,那么他就还没有进入道德的范畴,我们就称其为野蛮人。良知的开启程度是文明程度的核心指标。

   良知通过内疚对个体发挥作用,良知是刚性的结构,不可能改变,但个体可以通过改变对象的定义,从而影响良知的判断。比如,把对手描述为猪、非人类、魔鬼、敌人,当杀戮他们时就不会有内疚的干扰。

   理清良知对象的定义、清除错误的超我认知,是咨询师初始就会着手进行的工作。因为超我往往是压抑着自我的,把自我从超我的“铁蹄”下解救出来,是一个优先任务。

   随着咨询的深入,提升来访者的良知高度,获得更丰富的道德情感,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从对公平的追求成长到仁爱的阶段,是人性的一次重大进步。如果个体达到仁爱的高度,很多人际矛盾会消失,与自己也会和解,心理问题自然就缓解了。仁爱这一道德情感具有巨大的心理能量,当自我从中获得能量,自我就能有很大的灵活性,而不会受困于关系情感中的忧愁、愤怒等等。

 

审美情感

   审美活动的四个要素是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其中审美情感是重点,是审美活动进行下去的动力,也是审美活动的目的和成果。

   审美是人类感知世界、理解世界的视角之一,它不同于功利的视角、道德的视角、人际关系的视角、理性客观的视角等等。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认知和情感活动,是一种先天的心理功能,也是一种古老的心理过程。说审美古老,是因为审美的心理活动先于功利、道德、理性、人际等。我们初见一个事物时,首先会从审美上来理解,而且审美的理解会影响我们的其他理解。

个体通过审美活动,将整个世界倒影在的心里,使支离破碎的现实世界在审美情感的缝合下,成为一个完整的充满意义的世界。人类是一种需要慰藉的存在物,而审美则是人类最古老、最刻骨铭心的慰藉。

人可以在美上存在,在美的体验中获得意义,无论是优美、壮美、崇高还是凄美。发现了一个事件的美,就像是发现了它的“本质”、它内在的“韵”。

起初我们只能在有形的物件上发现美,后来能在抽象的精神上发现美,然后又可以在事件中发现美;我们能体会到日常生活里存有的“美韵”,最后能发现整个生命历程的美。这就是审美能力发展的过程。

审美视角是一个宽大的视角,可以把所有的人与事都用审美的态度来一个重新叙事。咨询师需要掌握这一视角,在来访者需要安慰的时候,才能给出安慰。

审美慰藉不同于关系慰藉,它不是在咨访关系中慰藉来访者,而是让来访者在新的视角下得以安慰,这个安慰的来源不是咨询师,而是来访者内心里的审美视角。当来访者再次需要慰藉时,他会求助于自己的审美视角而不是依赖咨询师。

访客评论
暂无评论  
发布评论 发布者姓名: 验证码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评论内容:
 
成都心理咨询-成都心灵之家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成都心理咨询-成都市心灵之家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蜀ICP备06020902号
网站流量:650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