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心理学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也是核心概念:一个是觉察,也就是观察者视角;另一个就是自由意志。这两样东西都是能让人获得心理健康核心要素。因为人势必要选一个“什么”作为自我,然后不断强化,从而获得存在感。举个例子,一个以社会关系为导向的人,他的核心自我就是关系,也就是说他是通过强化、获得和建立人际关系或者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来找到自我感。他活着的意义、价值都跟关系密切相关。当然,关系(尤其是比较亲密的关系)的建立、维持、分离都会相应的对他的自我感起到加强和减弱的作用。而人一旦自我感(存在感)降低,就容易焦虑、抑郁,然后想办法通过改变关系来缓解情绪。
而如果把观察者和自由意志作为自我,当然就比较稳固,相应的负面情绪较少,也容易恢复。因为所谓观察者,就是站在一个客观视角,不管发生什么,他不评判只是观察,所以是很稳定的。所谓不增不减也就是这个意识。而自由意志呢?他是一种可以自由的决定把什么作为自我的那个意识,也一直都在且比较灵活,所以人一旦把自我构建到自由意志上,也就相应会体会到灵活、自控力增强。遇到心理问题,更容易依靠自由选择的变化,依靠自身内部来解决问题,当让自我也就相对稳固。
那么自由意志开启的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呢?这里我分享一下自己理解和分析。首先,在开启自由意志之前,首先要启动观察者进行自我扫描和反省,分辨一下到底阻碍因素和目前心理困惑集中在哪里。通常可以把自我分为三类:肉体层面(代表欲望和享乐)占主导、社会关系占主导,以及个体化(潜能开发)占主导。假如我们还是以关系自我作为切入点来举例,经由这类自我主导的人可能会由于人际关系、社会评价原因而产生心理问题,因为既然关系和评价主导自我,那自我就很容易受到其他人评价不好,与他人关系不好而出问题。其自我感的来源是关系,当关系不好,自我就会产生如自尊受伤、自信心下降等心理问题。这时,我们先将注意力由关系转移到观察者,去体会过往某个时刻是自己选择了以关系为主导的方式活着,而证明自己的方式就是获得好评价和建立维护好某种关系。
其次,让自己尝试着回到当初选择之前的“准备状态”,不管那是什么时候,先搁置不管,先假设自己回到那个”最初”. 这是由于什么都没选,自我缺乏外部支撑,可能会体会到孤独、无意义感。毕竟这么多年我因此而成长、存在着。没有了与他人的连接,内心势必出现空洞感。允许自己去体会这种空洞、孤独。这时应该说允许比阻挠自己去体会更为道德,因为这就是实相。从本质上讲,正如海德格尔说的一样: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我们并非真正知道自己来自何处,非常被动地被决定来到这个世界上,这种“无根感”可以说是人的真实状态。只是在这里,我们用很多东西,诸如对金钱、名誉的追求等,尤其是这个case中,被对关系的追求所防御住了。使得我们误以为用关系可以掩盖住无根性的孤独,可以用对关系丧失引发的焦虑缓解来防御住本质上无根性所引发的焦虑。实际上,这是徒劳的,只有真正面对和接纳,看清人的无根性,才能真正走出关系对自我的桎梏。
紧接着,当意识到这点也就增加了选择的自由度,让自己去感受当初那个“选择者”。既然能选择关系作为自我的主导,也就可能有其他选项。因为你并不害怕走出来,并领悟到靠社会关系实际上依靠外部环境来构筑自我。而回到自由意志则是把注意力拉回到自身内部,意识你其实有备选。这备选除了自由意志外,还包括自动自发想要去做的;你潜能的开发;你来自心底的渴望以及你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等等。总之,是单纯的从你内部向外部发出的声音和想法。这时“单项选择”变为“多项选择”。当选择“关系自我”时,要意识到可能会因为人际关系变化而让自我动摇、不牢固。而当选择自由意志作为自我,更多的体会到一种自由和承担。一旦你把自我建立在“选择者”之上,你会体会到原来选择这个动作本身可以让你体会到稳定和强大,而并非选择之后的那个自我的满足才能让你心安。因为自由的构筑自我这件事只能来源于你对决定,他人不能代劳。既然这样,这股力量必然来自于你的内心,也因此是牢固的持久的。
最后,只要敢于面对孤独,敢于面对真相也就能开启自由意志,开启真正的“生命之旅”,觉悟到自己有了更多的选项,也就不会固着到一个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