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创世纪2:7
人具有两重性,一是主体性,一是客体性。主体性主要体现于创造,客体性体现在人是被造之物。圣经用故事的方式,把人的这两种特性很好地呈现了出来。首先,神是创造之神,俱足创造性,神用六天的时间创造天地万物和人。而“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因着这生命之气,人就具有了神的创造特性。尘土对应于人就是人的肉体,生气对应于人就是人的灵。
灵是人身上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有它,人才是活人。灵来自于父神本身,最终将回到父神那里去。而肉身终将归于尘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创世纪3:19)
人的客体性在现实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对归属感的强烈追求。在圣经看来,对归属感的强烈追求,来源于灵本身想回归父神的冲动。但当我们不认识父神的时候,我们会把金钱、地位、情感、肉欲、尊严等看成我们的归属。“因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都不是从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约翰一书2:16)
圣经表面上是讲神的故事,张显神的特性,让我们认识神,其实也是在讲人的神性,让我们能够充分认识自我。所以,读圣经也是一个找到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宗教术语是灵修。正如前所述,自我是灵,而肉体欲望并今生的骄傲不是真正的自我。自我的修行显然不是肉体欲望的修行,而是灵的修练。让灵做主,还是让肉体欲望做主就是一个沉沦或上升的问题。
神在创世纪的过程中是用什么来创造呢?有手吗?用机器吗?都不是,神用“说”来创造了一切。“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说,地要发生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事就这样成了。”(创世纪1:3,1:11)有些心理学家从这点获得灵感,认为人是“言说”的存在,“言说”构成了人的自我,但更多的学者把“说”理解为自由意志的体现,我赞同这样的理解。显然,自由意志是神性的核心,也是人性中最核心的特性。
耶稣说:“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马太福音5:18 )什么样的律法在天地都废去了还依然存在呢?只有写在灵里的律法才能比天地更长久。这律法就是人内心里的良知。
“他把自己的羊领出来,他就走在他们的前面,而且羊跟随他。因为他们认识他的声音。”(约翰福音10:4 )圣经中把基督(神)比作牧羊人,而把人比作羊。因灵有与神沟通的能力,所以人能听到神的声音,而跟随神的脚步。我们常说听听内心的声音,这个声音,按圣经来理解,有些就可能是来自神的启示。
“而且你们要寻求我,就必寻见,你们要用你们的全心寻求我。”(耶利米书29:13)灵有寻找到神的能力。就是说,人之所以有宗教的需求,是因灵里的渴慕,灵也能最终找到神,满足这种渴慕。
“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神,因为神就是爱。”(约壹4:8)灵是神的一部分,所以灵即是爱。人显出爱来,也就是显出了神性、灵性。人透过灵才能认识神。
灵做为人心理的一部分,不是静止地存在着,它推着人去实现它的使命。“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马太福音5:13-15)所以,灵具有使命。
“使他们都合而为一。正如你父在我里面,我在你里面,使他们也在我们里面”(约17:21)透过基督即透过爱,我们和神合一,我们的灵也彼此合一。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圣经把人分为三部分,灵、肉、属肉的欲望。心理学对这三者都有研究,比如对感觉的研究,就是对肉身功能的研究,而对知觉、认知、情感、动机的研究则是对属肉欲望的研究。对于人属灵特性,普通心理学却少有研究,目前超个人心理学则侧重于灵性的研究。
圣经是属灵的启示,对人的灵性做了详细的描述,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更多。
圣经中关于灵的功能,最核心的描述是灵是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具体来说,灵包含以下功能:1、自由意志;2、能听到更深层次的内心声音;3、能寻找到内心深处的归属感;4、人的良知;5、人的爱心;6、人在爱中合一;7、人的使命
就心理咨询而言,有一部分咨询是属肉的欲望层面的咨询,但也有一部分是属于灵性层面的咨询。
2015-8-10 覃浪峰 于成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