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是我们的渴望,许多人为了拥有真爱愿意付出一切,但到头来却以失望告终,于是悲叹真爱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在它背后总能看到私欲和虚假的影子。只有那些不谙世事的孩子们还在寻找真爱,还在为之唏嘘哭泣、魂牵梦绕。然而,希望越大伤得就越深,有一天他们也会舔食着自己的伤口,从梦幻的期待中醒来,感叹自己当初的幼稚,把对真爱的渴望打入冷宫,作为一个教训铭记在心,以免自己重蹈覆辙。
在寻找真爱的道路上却发现人性的邪恶。那么,到底人世间有没有真爱呢?如果原本就没有,又何来这样的渴望?假如真爱只是一个童话,那也是我们内心深处最美的童话,即使被撞得头破血流,望而却步的心仍然有着那份渴望,因为只有爱才能深深地满足我们,给予生命的活力和灵魂的安宁,否则只是吃吃喝喝,我们无法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寻找的脚步始终停不下来,即使压抑到让自己麻木,也无法获得内心的安宁。
既然真爱是灵魂得以安宁的寓所,那么它就应该是存在的,失落和迷茫一定是因为我们找错了方向,结果挫败使原有的信心也丢掉了。这个错误和我们当初的体验有关,因为最初品尝真爱的美好是来自外在的给予,亲人的关爱,长辈的呵护,朋友的友谊,还有小说和影视作品里那些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我们被这些外在之爱浇灌滋养着,才能感到内心充满阳光。于是,幼小的自我开始依赖并理想化那些来自外在的爱,把它当作点燃生命的唯一火种,得到了就满心欢喜,得不到就失魂落魄。然而,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当理想化越来越难以维系,从外在得到的滋养也就越来越少,于是悲叹人间再无真爱!
这种寻找真爱的途径是在向外求,依赖外在的给予获得爱的满足,事实告诉我们,这个方向走下去必然是徒劳和绝望。有限的人和环境给不了我们那份完美之爱,有时甚至还有深深的伤害,理想化终归会破灭,即便是对方做得再好,挑剔或者不信任的自我也可能把它当作虚假和欺骗。因为当爱已不在心中,看到的也将不再是爱,而是那些心中的怀疑和伤害。这是一个流失爱的恶性循环,即从理想化破灭到缺爱,从缺爱到更加感受不到爱,这样的寻找不仅是徒劳的,而且还会增添许多的恨,变得更加无助和绝望。
可见,真爱不是拿着标准去衡量别人就能找到的,没有一双爱的眼睛,又怎么能够发现爱呢?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颗丰富智慧的心灵才是爱的源头,它不在别处,而是住在我们里面,心灵渴慕真爱,也创造了真爱,把它作为一盏照亮生命的明灯,温暖自己也福泽他人。心灵世界是最神奇宽广的存在,它能够穿越外在的有限性,创造出无限的完美来。当心灵枯竭之时,我们就会走入那个找寻真爱的恶性循环,最后因为绝望而麻木,行尸走肉地活着。
那么,是什么枯竭了创造真爱的心灵呢?是依赖导致的自我放弃!放弃自主,放弃责任,放弃成长。真爱不是一个等待满足的欲望,而是从我们心里流出的美好情感,它像一口活的泉水,不断从心底涌出,当我们体验到它,就能确知真爱就在心中。来自他人的爱可以诱发这种情感,但却不是真爱产生的源头,如果我们把他人之爱当成源头,以为得到了才是拥有真爱,那势必形成依赖。依赖的结果是对自我的疏离,放弃自主的自我看不到内心爱的美好,却赋予他人之爱以主导性的重要价值,其意义远远超过自己的付出,认为得到他人的无私付出才是得到真爱,自己的给予只是为了要回报和交换,如果交换不到就一钱不值,有时甚至希望自己不给予就能得到,那样才能表明得到的是对方无私的真爱,而不是对自己另有所图。
这样的心态看起来是老谋深算,但实在是误入歧途,他们算得越精,真爱就离得越远,这是对自我的背叛,也是对真爱的扼杀。背叛的是自我作为主体的存在意义,把自己当作一个依赖外在之爱而存在的客体来看待,这样自我发出的所有情感都被贬低为一种用于交换的工具,其本身对自己来讲却是毫无意义。由此,真爱作为主体的体验被完全抹杀,自我从爱的主人沦为爱的乞讨者,付出的价值不再是自己赋予,而需要回报多少来衡量。
这真是一个揣着满身财富的乞讨者,不能真的去爱,所以才需要外在的爱来填满,这其实是自主的悲哀!因为怕失败,怕丧失,怕孤独,怕责任,怕的东西多了也就不敢为自己做主了,干脆把得到爱的责任推给别人,用贪婪的欲望来代替真爱,这当然是在缘木求鱼,其本身就是在放弃真爱,所以即使得到再多也只是一时的欲望满足,没有真正的平安。
歌德在他经历的真爱中这样写道:
我爱你,与你无关
它只属于我的心
只要你幸福
我的悲伤
你不需要管
这首诗道出了爱的真谛,爱是自主的选择,是责任的担当,是生命力的极致表达,为自我存在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它本身就是圆满的、完全的,不会因外在变化而改变。这样的真爱不可能在别处,只能在你的心里,当你用心去爱,才能真正找到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