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心理咨询--心灵之家 心理治疗 心理医生 心理专家 咨询师
 




每日灵粮
心理测评
首页机构简介服务内容心理专家介绍来访者指南心理障碍手册婚恋情感性青少年心理心理问答网上/电话咨询
 
成都心理咨询--心灵之家 心理治疗 心理医生 心理专家 咨询师
   
 

情绪调节的三个误区
作者:陈虹  发布时间:2013-09-08  查阅次数:5629 次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不能放纵、漠视和控制孩子,应该在尊重的基础上帮助孩子获得自尊和独立能力的实现,否则就只能培养出问题孩子。同样,对待情绪就像对待孩子一样,如果我们用放纵、漠视和控制的态度对待它,也只能是推波助澜,越演越烈。

1)放纵

放纵是一种任性的状态,任由自己没有理性。让自我完全听命于情绪,由情绪来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这时的情绪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肆无忌惮地横冲直闯,在践踏他人的同时,也在摧毁自我的理性,使自我变得更加脆弱。

Z同学经常放纵自己的负面情绪。烦躁、愤怒时大发雷霆,谩骂、摔东西,甚至动手打人。这时的她完全失去理性的判断,觉得对方就是自己痛苦的罪魁祸首,恨不得撕碎对方而后快。而恐惧、焦虑时又会变得极其无助,像个可怜的婴儿必须马上得到抚慰,一刻不能耽搁。

强烈的情绪化正是依赖性的表现,无论愤怒还是恐惧,都在试图传递一种信息,就是只有对方才能为我的痛苦负责。情绪的发泄就好像是个任性孩子的哭闹,声音越响亮就越容易得到关爱,这里多少有些无意识的夸大和表演,某种程度上成了引人注意的手段。恐惧的夸张表达能够得到更多的怜惜和帮助,而愤怒、怨恨等情绪除了引来关注,同时也能刺痛对方,使对方因为恐惧、内疚等情绪而就范,这显然带有威胁的性质,尤其是对真正关爱自己的亲人,情绪化的表现最容易达到目的,所以越是面对亲近的人,情绪化的放纵行为就越是严重。

Z同学从不在外人面前情绪化,在老师同学眼中她是个文静的女孩,甚至还有些胆小,但一旦回到家中就像变了一个人,情绪变化无常,一点不如意,就冲着父母吼叫。如果说她是管不住自己的情绪,那为什么在学校又不会发作呢?这说明她并不是不能克制,而是有选择性地不控制,对于爱她的家人她选择了肆无忌惮地发泄,而且有意无意地渲染情绪,来达到自己控制对方的目的。

可见,放纵情绪的背后是想要利用情绪来达到自己控制对方的目的。出于这种目的的情绪表达,不但不能缓解情绪,反而会使情绪越演越烈,没完没了。因为当事人根本就不想为自己的痛苦负责,只想通过情绪让别人就范,为自己不愿面对的局面负责,如果一种情绪不能达到目的,情绪还会不断升级,直到达到目的为止。

情绪在这时被当成一种能够制约别人的工具,当事人以为这样就可以控制对方,完成依赖,理所当然地逃避自己的人生责任,然而,这种自我中心式的依赖方式并不是没有代价的。

    代价一是当事人因为长期依赖而缺乏责任能力的锻炼,致使自己的年龄和心智的发展严重脱节。虽然年龄在增长,智力因为学校教育在提高,但心理年龄却很幼小,承受挫败、丧失、孤独、压力的能力都非常弱,一旦真正步入社会,就会变成所谓的草莓一族,完全无法适应一个真实的世界,一点挫折就可能将自己击垮。即使以前的学习成绩很好,智商很高,也难以适应现实的生活,难以发挥自己的天赋,成为名符其实的高分低能者。

代价二是被自己放纵的情绪所伤。放纵情绪的同时也就放弃了理性,汹涌而来的情绪像洪水一样冲击着自己的神经。虽说这些情绪里面有一部分是自己有意渲染的,但这种表演常常是如戏极深,以致骗过自己的意识,连自己都信以为真了。这种假戏真做的习惯性幻觉,又会进一步蒙蔽理性的眼睛,使自己完全被情绪所淹没,成为情绪的奴隶。这时,自我也会体会到深深的无助,一种似乎无法摆脱的无奈。        

代价三是易形成自卑和内疚心理。推卸责任放纵情绪,看起来好像是自己占了便宜,其实从自我的角度来看却是在弱化自己,被情绪驾驭后所产生的无助无能感也会进一步摧毁自我的自信心。在这种情绪化的交往方式下,且不说别人的消极评价会影响自我对自己的看法,就是自己本人也难以喜欢自己。虽然外在强势,但内心深处会因为自己的脆弱而自卑。同时,因为自己的情绪伤害到自己的亲人、朋友,自己受到良知的谴责就难免会内疚。自卑加上内疚就可能产生强烈的自恨情绪,严重的导致自残、自杀行为。

    真是得不偿失啊!放纵情绪者在利用情绪来控制他人,推卸人生责任,维护自我中心的同时,也放弃了自我成长的机会,使自己长期处于情绪失控的状态。而责任终究还是躲不过的,逃避的结果只能给自己带来更为艰难的处境。

2)漠视 

    如果说放纵情绪是依赖他人来逃避自己内心的脆弱,那么漠视就是直接掩面不看它,假装真实情绪不存在,以为不关注它就可以自行消失,有点像掩耳盗铃,希望通过不面对来避开它的影响。

    M女士处理情绪的“绝招”就是不管它。她还常常用这个经验教导女儿,每当女儿悲伤哭泣,她总会责备女儿不够坚强。在外人的眼中,M女士是个非常坚强的女人,虽然经历种种人生磨难,但她从不向人倒苦水,也看不起别人有脆弱的表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好强的女人,却有一个酗酒的毛病,喝醉了就开始发泄自己的情绪,悲哀、愤怒、恐慌向潮水一样涌出,令周围的人不知所措,但酒醒之后就什么都忘了。如果一段时间不喝酒,就会出现心情烦躁、入睡困难。

    这正是M女士“绝招”的后果。情绪有它自身发生和演变的规律,如果我们不尊重这一规律,甚至否认它的存在,就很可能造成压抑,被压抑的情绪自己意识不到,以为它早已不复存在,但它却会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溜出来表达它自己,并且压抑越多,表达地就越猛烈。

漠视是我们不愿面对某种负面情绪的表现,这里用到一种心理防御方式,叫做情感隔离,就是不让自己意识到这种情绪的存在,是一种对情绪的直接压抑。有两种原因可能导致这种压抑。

一种原因是观念、习惯等导致的情绪回避模式,这种方式一般从幼年生活环境中习得。酗酒的M女士就属于这种情况。她的原生家庭是个表面上很和谐的大家庭,为了维护这种外人眼里的和谐,彼此之间都只交流“应该”谈论的话题,而且家族的道德中鄙视脆弱,崇尚坚韧,所以家族成员都习惯性地掩藏自己真实的感受,尤其是痛苦的感受,几乎没有真实的情感互动,只有应该说的话,应该做的事,真实的感受似乎成为一种天然的禁忌。久而久之,就连什么是自己真实的感受都已经难以觉察了。所以在清醒状态,M女士几乎感受不到自己有什么负面情绪,甚至还教导女儿,要向妈妈这样乐观开朗,对什么都无所谓。而在醉酒后,当压抑的心理防御被酒精打破,她就像变了一个人,被压抑的负面情绪如洪水般涌来,完全将她淹没。

    另一种压抑的原因是不能承受负面情绪的打击,它可能导致自我崩溃。这种情况也可以说是潜意识对自我的保护。比如,与亲人分离的幼童,因为幼小的自我无法面对分离的恐惧,就可能出现情感隔离,让幼小的自我不至于过度恐惧。压抑使自我感受不到分离之苦,即使成年以后再描述这段经历,也好像是在叙述别人的故事,没有多少情绪反映。然而,这些被压抑的恐惧,却会在不经意间严重影响到现在的生活。

    W女士年幼时与母亲分离,说起当时的感受她已经没有记忆了,听父亲说自己当时很乖,也没怎么哭闹。她现在的问题只是不能接受和同住一年多的室友分离。想到一个已经熟悉的人就要离开,心里就涌出一种莫名的恐慌,这种感觉不是第一次了,以前也有类似的情况。自己也觉得奇怪,为什么一个普通的分离也会导致如此的情绪。这正是幼年被压抑情绪的再现。分离只是一个诱因,被压抑在潜意识里的情绪需要有一个表达自己的出口才是问题所在。如果说当年的自己还不能面对这些情绪,潜意识为自我做了保护,那么现在的自我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所以潜意识的防御减弱,被压抑的情绪就借着这个诱因释放出来。这也是在提示W女士,是关注清理这些情绪的时候了。

    情绪有时就像一个小孩,如果我们对他的哭闹漠不关心,他就会更加强烈地表达自己,直到引起我们的注意,得到我们的关爱才肯罢休。

3)控制

    控制是直接针对情绪的一种压制。虽然自己已经意识到有情绪了,却不允许自己出现或者表达这种情绪。这种对待情绪的态度必然导致自我与情绪之间的战争,这是一个对情绪推波助澜的过程,想要消灭情绪却反而让情绪更加强烈。

    强迫思维就常常是不允许某种情绪的出现。C同学非常担心自己的紧张情绪,不论是作业、考试,还是与人相处,她总能觉察到自己的紧张,她不想自己总这么紧张,于是特别在意这种情绪,试图控制不让它出现,甚至在自己还没有紧张的时候都不断提醒自己千万不要紧张,结果却是事与愿违,紧张情绪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是更加强烈了。

    对抗情绪所带来的内心冲突,是一个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现象,自己打压情绪的力量越大,收到情绪所带来的影响力也就越大,而这个反过来击倒自己的力量,正是自己强化的结果。也就是说,是自己的厌恶和恐惧赋予了这些情绪以巨大的影响力,使一些本来并不会造成影响的情绪被过度关注,而且是负面关注,从而把这种情绪变成了具有可怕影响力的情绪。

C同学的紧张最初发生在考试前和上课听不懂的时候,考前有一些紧张本来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它有助于我们的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更敏捷地运转,提供一种紧迫感来帮助我们按时完成考题。如果考试都如闲庭信步般地放松,恐怕连题都做不完。但C同学却不能接受这种正常的紧张,她要求自己完全放松,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正常发挥考出好成绩。

于是C同学开始敌对出现的一点紧张情绪,认为它就是自己考不好的罪魁祸首。这样,正常的紧张情绪被妖魔化,致使这种情绪一旦出现,就会带来非常无助的、恐惧的内心体验,从而扩大了紧张的影响力,这完全是一个自我暗示的过程。再者,由于对抗紧张耗用了自己主要的精力,无法全神贯注地做题,确实影响到自己的临场发挥,导致考试失利,这笔坏账又被算在紧张的头上,进一步夸大了紧张的恶劣影响,增加了负面暗示的力量。

就这样,对抗紧张的战争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由于自己的状态越来越差,紧张的罪责就越来越多,自我对紧张的敏感和恐惧也越来越重,这种过度敏感的恐惧本身就会造成紧张,形成强大的心理暗示,将紧张的程度和范围变得越来越大,从考前紧张、听不懂紧张逐渐泛化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紧张对自己的影响力最后导致自我崩溃,无法再上学读书了。

    显然,这一切并不是紧张本身造成的,都源于那个“完美”的内心要求,源于自己对情绪粗暴的控制,而控制就一定会带来失控的焦虑,从而加重原来的情绪。所以,任何一种对情绪的控制都是对情绪的强化,使被控制的情绪更加强烈。这种与情绪的斗争总是会以失败告终,想要控制情绪却其实是被控制的愿望牵着鼻子走,最终被情绪所控制。

    不允许情绪表达也是一种危险的控制方式,这里虽然没有对抗情绪的战争,也没有漠视带来的情感隔离,当事人对于自己的情绪是有觉察的,对这种情绪也并不厌恶,但却因为某种观念或个性原因,从不表达自己的情绪。就像给自己的情绪筑起一道高高的堤坝,把情绪的涓涓细流蓄积成一座大坝,一旦大坝崩塌,自我就可能随之崩溃。

不表达导致的情绪悲剧不胜枚举,最后总是以无法挽回的遗憾收场。L先生的妻子因为丈夫坚决离婚来咨询,原因是丈夫再也不愿忍受妻子的情绪暴力。在长达几年的关系中,妻子确实比较强势,经常要求丈夫做这做那,从不考虑丈夫的感受,丈夫一直都逆来顺受,总是委屈自己迁就妻子。他们平时很少发生冲突,妻子误以为丈夫这样是出于对自己的爱,并没有什么委屈,更不会意识到这会威胁到自己的婚姻,直到这次丈夫突然坚决地分手才知道,原来丈夫早有不满,已经忍无可忍了。

L先生就是采取隐忍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情绪,从不表达自己的不满,才会导致妻子的误会,使这种让自己倍受伤害的关系模式得以延续。如果L先生能够及时地沟通自己的痛苦,拒绝妻子的无理要求,自己也不会遭受如此大的委屈,同时,妻子也可能因为珍惜彼此的关系调整自己的相处方式,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不会像现在,连挽回的机会都没有了。这是妻子的失败,也是L先生自己的失败,婚姻关系没有谁赢谁输,只有两败俱伤。虽然两人曾经相爱,但这种爱却被长期的隐忍消磨殆尽,再也无法挽回,不禁令人惋惜。

    那么这些控制情绪的动力又是从何而来呢?来源于自我刻板的观念和要求完美的个性。

刻板的价值观是指一些缺乏灵活性的绝对化观念,比如“男儿有泪不轻弹”、“悲伤是懦弱的表现”、“人应该是坚强的、宽容的,不应该有软弱和不满。”等,这些观念不允许某些情绪的出现,所以自我会有意识地隐藏它,来伪装自己的强大和清白。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让自己更加纠结和受制于这种情绪。

L先生之所以那么久不表达自己的痛苦,拒绝妻子的无理要求,就是因为他觉得“爱一个人就应该处处迁就对方,否则就是自私的,而人不应该自私”。这个观念好像很符合主流文化要求,但当一个人还没有那么高的修为时,就只能自私地做着“无私”的事,目的不是出于真爱,而是为了维护自我在这种价值观下的清白。这种清白的代价就必然是怨恨,因为自己的内心是不舒服的,而自己又都做的是正确的事,所以这个不舒服的责任就一定在对方。这在心理学里叫做“自我阴影的投射”,当自己成为圣人,对方就会变成魔鬼。这种感觉必然会造成敌意,使两人的心越走越远。

    可见,放纵、漠视和控制都是对负面情绪的蛮横干预,缺少应有的尊重。其实,负面情绪与正面情绪一样,都是自己内心感受的表现,无所谓好坏、对错。它们只是一种提示,提示自我存在着不安和不满,进而思考应对的策略和自我成长的方向。因此,情绪调节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尊重和理解自己的负面情绪,探究和领悟情绪的个性根源,提高相应的心理能力,比如吃苦和抵制诱惑的毅力,成为自我的主人而不是欲望的奴隶;建立真正的自尊感,不因挫败而否认自己;承受孤独和丧失的能力,不会因此失去自我而陷入崩溃等。随着心理能力的提高,自我也就有能力放下那些对欲望、安全、尊严、完美的执着,负面情绪自然会随之减少,这才是真正的情绪管理之道。

 

访客评论
高度总结性文章,每次看了都会带来心灵的碰撞和新的领悟,感恩 向日癸
写的真好啊,最喜欢那句自我阴影的投射,当自己成为圣人,对方就会成为魔鬼 千寻妙妙
发布评论 发布者姓名: 验证码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评论内容:
 
成都心理咨询-成都心灵之家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成都心理咨询-成都市心灵之家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蜀ICP备06020902号
网站流量:650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