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心理咨询--心灵之家 心理治疗 心理医生 心理专家 咨询师
 




每日灵粮
心理测评
首页机构简介服务内容心理专家介绍来访者指南心理障碍手册婚恋情感性青少年心理心理问答网上/电话咨询
 
成都心理咨询--心灵之家 心理治疗 心理医生 心理专家 咨询师
   
 

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综述
作者:覃浪峰   发布时间:2013-04-15  查阅次数:39255 次

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综述

                    覃浪峰 2012年7月于成都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涵义

二、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

三、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研究

四、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心理发展关系研究

五、改进父母教养方式的对策研究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涵义

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又称父母养育方式。不同的研究者对父母教养方式有不同的界定。Nancy Darling,Laurence Steinberg (1993)认为,父母与子女互动中的一系列态度方式形成了教养的情感氛围,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的情感表现组合方式。李丹(1994)、林磊(1995)和张文新(1997)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活动中稳定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倾向。李彦章等(2001)指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在养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稳定的行为特征。Frances2003)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与教养有关的信念和态度的综合体现,是一种稳定的行为方式。王数青(2006)在研究中突出了父母教养中的非言语表达作用,指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态度、观念和行为以及非言语表达的综合,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邹萍(2007)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一个多维的综合体,是父母对儿童的控制性、反应性和要求的综合反应。龚艺华(2005)、赵亦强(2011)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活动中,父母对其表现出的固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这种模式和倾向集中在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和教育观念上。

二、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

对于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研究者常通过分析亲子关系中的基本维度,归纳出相关类型,通过回顾性的调查问卷展开调查研究。PMSymonds (1939)把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两个维度;A.L.Baldwin划分为情感温暖—敌意和依恋—干涉两个维度;E.S.Schaefer (1959)划分为温暖_冷漠和宽容—严格两个维度;W.C.Becker (1964)划分为温暖—敌意和限制—宽容两个维度 。影响最为广泛的是Baumrind (1967197119891991)所做的研究,她把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两个维度:父母要求和父母反应,并由此组合形成权威(民主)型、专制型、放纵(溺爱)型,忽视(拒绝)型等四种教养方式。

我国佟焕哲(1989)把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溺爱型、粗暴型、理性型三类;万云英(1995)划分为民主型、娇惯溺爱型、期望过高型、严格管理型、父母教育不一致型五类。林磊 (1995)把父母教养方式归为积极型、严厉型、成就压力型、溺爱型和极端型5种类型,认为除积极型外,其余四种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都会对子女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李彦章等(2001)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4个方面12个维度,分别为:(1)负面教养行为(惩罚、权威控制、挑剔挖苦、溺爱放纵、限制干涉);(2)正面教养行为(关怀爱护、鼓励理解、自我教育);(3)家庭教养氛围(亲子气氛、夫妻气氛);(4)教育期望与困惑(教育期望、教育困惑)。张璐斐等(2002)在总结众多学者的观点基础上提出七种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分别是:(1)不容置疑的权力和强制控制型;(2)严厉、严格的控制和纪律的一致性;(3)归纳与民主型;(4)指导、监督和参与;(5)温暖、回应和接纳型;(6)信息提供和技巧发展型;(7)联想和自主型。卢清等 (2007)通过情感温暖、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分干涉四个维度,采用聚类分析得出四种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分别是民主型、溺爱型、纵容型和专断型。金明琦等 (2011)选择了12种符合中国父母教养方式的特征,组成6个维度,分别是:(1)袒护—粗暴;(2)放纵—控制;(3)民主—独裁;(4)激励—处罚;(5)接纳—拒绝;(6)尊重—羞辱。

上述研究成果丰富,有效地推进了父母教养方式在深度和广度上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不再满足于这样单向、局部割裂的分析方法,而开始以家庭系统和社会多因素的观点来看待和研究父母教养方式。

三、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研究

冯维等(2005)认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人员不再把研究局限于家庭内部,而把父母教养方式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考查,探讨多种因素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着重表现在下面几方面:

一是父母教养方式的城乡差异研究。张文新(1997)比较了城乡初中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发现城市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温暖、理解明显高于农村父亲,但他们对子女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也高于农村父母。城市母亲对子女的情感温暖、理解和农村母亲无差异,但她们对子女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明显高于农村母亲。李瑞芹等(2003)在对初、高中学生的研究中同样发现,城市母亲对子女的拒绝否认多、态度较严厉、过分保护和干涉较多,对子女的偏爱度较低。但杨云云等(2005)对小学、初中的研究却显示出农村父亲比城市父亲对子女有更多的过度保护,农村母亲比城市母亲对子女有更多的惩罚严厉。张秀阁等(2004)对城乡初中学生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城市父母对子女表现出更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这些都能促进子女的自我意识发展。与农村学生相比,城市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

徐慊等(2006)对四川城乡初、高中学生的比较研究表明,在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方面城乡父母不存在显著差异;农村父母在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以及过度保护上表现明显。郝雁丽等(2008)对西安市高中生的研究表明,城市父母比农村父母对子女有更多情感温暖、理解和拒绝否认,农村母亲比城市母亲对子女有更多的惩罚严厉,农村父亲比城市父亲对子女有更多的过度保护。

从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研究结果倾向于在情感温暖、理解方面城市父母比农村父母得分高。但在其它维度上,不同研究者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造成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可能与调查时间、取样地区以及被试年龄构成上的差别有关。

二是父母教养方式的民族差异研究。孟亮(2003)研究发现,汉族父母采取惩罚和冷漠的教养方式显著多于达斡尔族父母。在汉族家庭中,冷漠型教养方式与夫妻间的各种矛盾关系不大;在达斡尔族家庭中,惩罚、冷漠的教养方式与夫妻间的矛盾显著相关。李玉欣等(2003)研究发现,汉族父母,特别是对于男生,较少给予情感温暖和理解,更倾向于采取惩罚和干涉;蒙古族父母对子女有更多的保护行为。利爱娟(2006)研究发现,蒙古族母亲对女儿表现出比汉族母亲更多的温暖、理解;在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方面明显低于汉族母亲;在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方面与汉族母亲无明显差异。赵鹏程等(2007)在北川调查发现,当地羌族家庭教育的责任多由母亲来承担,父亲对子女的教育一般是以母亲为中介间接实施。与羌族母亲比较,汉族母亲倾向于采取惩罚、拒绝的教养方式,但在偏爱被试方面又表现出很高的得分。

尹文娟 (2007)研究认为,由于维吾尔族大多数信仰斯兰教,其宗教文化特别强调父母应该善尽养育子女的责任,从胎教到完婚都要以慈爱之心相待,所以维吾尔族父母对子女较少惩罚、拒绝否认而更多偏爱。杨雅琴(2008)研究发现,汉族父亲比裕固族父亲更倾向于严厉惩罚和过度保护;汉族母亲比裕固族母亲更倾向于拒绝否认和严厉惩罚。研究者认为出现这样的倾向是因为汉族文化传统将父母对子女的控制、干涉、约束视为对子女的关心,而裕固族家庭成员习惯于共同商议决定家庭事务,在教养过程中父母也更多地表现出对子女的尊重。

宋军(2009)研究发现,藏族父母对子女有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也有过多的干涉和保护;汉族父母对子女有更多的拒绝否认。吴文菊等(2009)研究认为,藏族父亲表现出比汉族父亲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可能与藏族地区父亲在家庭中担当了更多的子女教育和生活指导、管束责任有关。藏族子女能更多地感受到来自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蒋佩 (2010)研究表明,汉族父亲比回族父亲给予子女更多的情绪温暖理解,回族母亲比汉族母亲更倾向于使用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与汉族父母相比,回族父母更偏爱被试。安花花(2011)在对汉、回、藏族初中学生的比较研究中发现,藏族母亲对子女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显著高于汉族母亲和回族母亲;汉族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显著高于回族父亲;汉族母亲在拒绝否认、偏爱被试方面显著高于回族父母。

从以上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民族差异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汉族父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更强调“玉不啄不成器”,比少数民族的父母更倾向于采取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面对独生子女时,汉族父母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子女采取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

三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其它因素研究。王耘等 (1999)考察了家庭环境对母亲教养方式的影响,发现主干家庭母亲的抚养行为总体上优于核心家庭的母亲;家庭经济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母亲的抚养行为;母亲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及子女的性别等因素对母亲的教养行为没有显著影响。孙晓杰(2008)在中澳跨文化研究中,比较了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集体主义文化一致,倾向于用管的方式;澳洲父母的教养方式与个人主义文化一致,倾向于用民主的方式。张小菊等(2011)对父母死亡、离异、再婚的特殊家庭和正常结构家庭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家庭结构中母亲教养方式存在一致性,而家庭结构状况显著影响父亲的教养方式。

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多因素研究目前渐渐多起来,更多的影响因素被提及、被研究。这些研究成果让人们从新的角度来审视父母教养方式。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来,父母教养方式的多因素研究还缺少系统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不足。

四、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心理发展关系研究

国内研究者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心理发展关系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研究覆盖了涉及青少年各个年龄层,涉及情绪、行为、人格等方面。

一是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情绪发展的影响。杨梅(2011)对小学生情绪智力的研究表明,在父母开明权威教养方式下,子女的情绪智力、生活适应性都非常好;若父母采用专制权威或宽松放任的教养方式,子女的情绪智力和生活适应的发展都处于中等水平;若父母采用忽视冷漠的教养方式,是最不利于子女的情绪智力和生活适应性的发展。陈晓燕 (2003) 对昆明市2246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民主、严格、宽松的教养方式更容易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溺爱型的教养方式更容易导致孩子偏执情绪的出现;放任型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精神病性问题的出现有很大的影响;强制型的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孩子多种不良心理问题的出现。闫珉等(20022010)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自责、退避、幻想和合理化与父母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正相关,而父母的情感温暖能减少子女抑郁发生。伏炜等(2007年)研究证实,早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抑郁症发病起重要作用。父母过度偏爱、过度保护、过度干涉导致子女自主性低和抗挫折能力低,使子女成为抑郁情感的易感人群。

二是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行为方式的影响。王中会等(2006年)的研究发现,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对青少年的外倾性 、宜人性 、责任心有积极作用 ;父亲的惩罚和母亲的拒绝否认对青少年的宜人性、人际关系有消极作用。

邱雯婷(2009)研究表明中学生逆反与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相关。其中,专制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所有逆反类型(自主逆反、超限逆反、情景逆反、归因逆反、信度逆反)都有激发作用;放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会激起子女的归因逆反;溺爱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会激起子女的信度逆反;民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则更不易激起子女逆反。王盼等(2006年)研究表明,父母对子女采取放任或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子女容易沉溺于电脑游戏。郎艳(2007)调查发现,网络成瘾初中生的父母倾向于对子女采取拒绝否认、缺乏温暖理解、过分保护和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贺满云等(2008)对医科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的研究表明,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母亲的拒绝否定容易导致子女逃避现实世界的压力而沉溺于网络游戏。

三是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人格发展的影响。段天宇(2011)考察了大学生性格优势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发现父母采取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能促进子女形成性格优势(节制、勇气、仁慈、公正、自我超越和智慧与知识等);而父母采取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会阻碍子女形成性格优势,其中,父母采取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在智慧与知识方面的性格优势(创造力、好奇心、开放性思维、好学、洞察力)负面影响最大。

尹欣(2011)对初中生的自我和谐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情感温暖理解,与子女的自我和谐、自我灵活性显著正相关;父母教养方式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与子女的自我不和谐、自我刻板性显著正相关。方新等 (2009)、马珺 (2010)对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发现,父母对子女采取过度保护、过度干涉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子女对错误和失败更为敏感和畏惧,进而形成完美主义心理倾向。

邓楠楠(2009)对高中生自卑感的研究表明,父母对子女采取拒绝否认、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子女更易形成自卑的心态;而父母对子女采取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子女则不容易形成自卑的心态。刘小芸(2012)研究发现,焦虑症患者往往缺乏来自父亲的关爱、支持和鼓励;焦虑症患者更依恋原生家庭,更晚离开父母单独生活。纪凌开(2012)通过对大学生强迫倾向的研究发现,父母采取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有助于降低子女的强迫倾向。李强等(2010)研究发现,躯体化障碍的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忽视、拒绝、压抑等因素相关。单春杰等(2007年)比较了神经症患者与正常人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发现神经症组父亲教养方式表现为低情感温暖、高惩罚严厉、过分拒绝否认 ,母亲教养方式表现为过分干涉保护。黄上上等(2010)研究发现,父母对子女惩罚严厉、过度控制,容易导致子女偏执型人格障碍倾向;母亲对子女采取过度控制的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分裂型、边缘型和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相关。俞蓉蓉(2009)研究证实,父母对子女采取低关爱、高自主性控制的教养方式,是子女发展反社会型人格特质的危险因素。

总的看来,父母民主而不放任自流、关爱而不溺爱、严格而不严苛、照顾而不过度保护、引导而不过度干涉的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子女的情绪、行为及人格的发展。

 

五、改进父母教养方式的对策研究  

研究者十分重视父母教养方式的改进,他们研究诸多途径和方法,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注重培养家庭教育人才。2003年吉林农业大学率先开设家政本科专业,目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天津师范大学、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均开设了家政学专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面向社会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培训,以满足广大父母对提高家庭教育能力的迫切需要。

二是社会各界纷纷开办家长学校,提高父母教育子女的能力。其中各中小学是开办家长学校、父母课堂的主力,但由于时间、精力和资金等各种原因导致学校开设的家长学校存在时间短、连续性差等不足;随着社区工作的不断深入,广州、上海等城市积极开办社区家长学校,并在财政上给予稳定的支持。杭州市则采取发放“终生教育卷”的形式,让市民参加家长学校学习。目前部分企业也开办公益家长学校,如红剑集团开设的家长学校有专门的办学资金、场地和管理人员及系统的课时安排等。网上家长学校因其辐射面广、信息沟通及时、学习时间灵活等特点迅速在各地推广。如山东省2010年在省妇联、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组织下建立了互联网、手机网相结合的网上家长学校,为全省2500万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服务。

三是制定相关法规,大力推动家庭教育的普及工作。上海市人大代表孟燕堃(2004)提案上海市人大审议《上海市家庭教育条例》,该条例中最重要的措施是在中小学设立家庭教育课程。李萌 (2004)研究指出国家应制定相关法规,规定男女在结婚前应到教育机构接受培训,学习教育子女的相关知识,取得合格证书后才有资格成为父母。

四是探讨科学的父母教养方式,指导父母的教育实践。首先父母应清楚自己在子女教育中的责任。国家教委和全国妇联1997年颁布了《家长教育行为规范》,规定学生家长在教育中的相关责任。家长的基本教育责任包括:思想品德方面、智力才能方面、身体健康方面、心理健康方面、生活素质方面和审美能力方面。父母应尽自己教育子女的责任,不能把责任转嫁给学校、祖辈或他人(李琳,2005)。其次,父母之间应协调教育立场,努力建立和谐的教育氛围。“亲其师,信其道”,父母应采取平等民主的方式对待子女,不专制不溺爱,与子女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最后,父母在教育过程中要讲究方法,做到言传身教,让子女在成长中有模仿的对象。父母在教育中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不对子女提出过高要求。“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父母对子女要强化规则训练,使其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父母必须重视对子女进行吃苦教育,磨炼子女意志(李萌,2004)

父母在教育子女中一定要注重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天然的老师,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从兴趣入手,发挥兴趣这个老师的作用。每个人的天生秉赋不一样,有性格的差异、有智力类型的差异,因材施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子女天赋有时候不能很明显的表现出来,所以对天赋有一个发掘的过程。天赋的发挥对个人的价值感、人生理想和独自人格的形成有极大作用(Barbara,2004) 。父母要处理好全面发展与特长发展的关系。特长发展能帮助子女率先形成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吃苦能力和自信,而这些良好的特质可以迁延到对其他的学习中去,而全面发展能为特长学习提供更广泛的思路和开阔的视野。父母在教育中要注意对子女言语、音乐、视觉、身体、自省、交流、自然观察等多元智力进行培养,不仅重视智力发展,也要重视其心理健康的发展;不仅重视子女读书升学,也要重视子女社会适应性的发展。

赵连伟 (2010)研究指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各有侧重都不可缺少,目前特别要防止父亲缺位的教育现象发生。父亲要加强教育学习,在共同教育子女中做好分工。父亲应注意多抽出时间和子女在一起,学会以表扬、鼓励、欣赏、肯定的方式表达父爱,学会与子女平等温和沟通,并且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子女的良好榜样。

访客评论
暂无评论  
发布评论 发布者姓名: 验证码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评论内容:
 
成都心理咨询-成都心灵之家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成都心理咨询-成都市心灵之家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蜀ICP备06020902号
网站流量:648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