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自我的旅程(1)
你踩上寻找自我的旅程,恰恰是因为你有了部分自我,但不完整。你知道自己身上有些不对劲,于是你开始找寻。就像你知道有家,所以你开始寻找回家的路。
那些完全迷失自我的人,是不会去寻找自我的。他们会去寻找别的东西,但一定不是自我。
佛陀说“烦恼即菩提”,用在这里是恰当的。你的迷惑、不适让你走上了一条找寻自我的路,这是一种福气。这种福气就是让你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灵魂的人,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一个有个性特质的人。
有些人来过这个世界,但并没有真正地活过,他们只是一架生物机器而己。当然那些完全没有灵魂的人并不同意这个说法。那些有部分灵魂的人是会同意这个说法的。因为他们正奋力地从机器人的状态下挣扎出来,他们要找到自我。
苏格拉底说“未经反省的生活不值得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反省就是对自我的找寻。未经反省的生活就是没有自我的生活。
生活是什么?是一条河流,是时间的变化,过去、现在、未来;也是空间的变化,或宽或窄;是兴衰,是沧海桑田;是对过去的记忆,对现在的担承,对未来的期许。
你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发现自我。因为是对生活的反省构成了你的自我。与其说你在找寻自我,不如说你在构造你的自我。与其说你在找寻回家的路,不如说你就是在现世为灵魂构造一个家。
找寻和创造有时候说的是同一件事。
寻找自我的旅程(2)
过去
岁月流逝,在你的心中留下故事。这些故事有些是关于自我的,有些是关于世界的。经年历月的故事被浓缩成身体的感觉,也被浓缩成固定的自我认同。小时候你在家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你认同这些角色吗?在这些角色下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其他家庭成员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角色类型如:拯救者、受虐者、施虐者、被遗弃、被忽视、受气包、替罪羊等。
搜索过去的故事,觉知当下的感觉。每一个当下的感觉,可能都能联系到过去的故事。你的恐惧、焦虑、不知所措、嫉妒、愤怒、依恋等,都曾有过,都可以在记忆中找到。你被过去塑造了,又被过去束缚了。你真正的自我被你过去所扮演的角色所束缚。识别你在扮演的角色,并且放下它。你要去做一些,你原来的角色不会做不敢做的事,去突破它。只有假我被识别、被放下、被突破,真正的自我才会呈现,才会被觉知到,才会壮大。
自我是一种限定,它限定了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自我首先体现在它的禁忌上。禁忌是自我的边界,许可与应该是自我的内容。如果禁忌变化了、许可变化了、应该变化了,其实自我也就变化了。
想了解自我,可以从了解自己的禁忌入手,而这些禁忌往往又是沿习家庭或文化的禁忌。如一个家庭认为脆弱是不被允许,是禁忌,那么这个家庭中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只能压抑和逃避自己对脆弱的觉知,改用扭曲认知的方式、自我夸大的方式、或是隔离的方式去对待这种真实的脆弱感。真实的觉知一旦被压制,真正的自我就不能形成,只能形成一个貌似强大的虚假自我。禁忌越多,形成的觉知阴影越多,自我就越扭曲。因为你内在的禁忌,使你许多真实的体验一直被滤掉。
寻找自我的旅程(3)
体验
体验不完全是自发的过程,它受到认知的影响。原来是自信的体验可以在认知的作用下变为自卑的体验。比如一个小女孩在泥土里挖到了一只蚯蚓,她认为自己很能干,很欣赏自己。因为她挖了好久,克服了好多困难,才找到了这样一个宝贝。她急着让妈妈来分享她的快乐。但是妈妈有她自己看问题的角度。“这么脏的东西,快扔掉,怎么跟一个野孩子一样。”小女孩没想到,妈妈会斥责她。她不情愿把自己的宝贝扔掉。扔掉蚯蚓,就像是要扔掉她自我的一部分,她迟疑了,她还在等待最后的转机。妈妈的斥责升级了,升级到了威胁与剥夺,“你再不扔就不是乖娃娃,不是乖娃娃的就没有新衣服和新玩具。”小女孩内心开始挣扎,她僵在那里,被突入其来的变故惊呆了。妈妈见小女孩还没扔,威胁就又升一级,升级到了抛弃。“你再不扔,妈妈就只喜欢弟弟。”小女孩彻底崩溃了,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急忙扔掉蚯蚓,奔向妈妈,抱着妈妈的腿。“妈妈,妈妈,我再也不了!”那一刻,小女孩的自信、自尊全被撕裂了。她认知到她只能做一个乖娃娃,只有做一个乖娃娃才是安全的。她的认知也跟随着妈妈,认为蚯蚓是脏的,挖蚯蚓是不对的,她还进一步体会到探索世界是不对,是不值得自豪的,听话才是唯一正确的事。这一切的体验,让小女孩的自我只能在乖娃娃这个范围内成长。她不能做她自己,她只能去学着做一个乖娃娃。而挖蚯蚓这件事对小女孩而言主,就不再是一件令自己骄傲的事,是一件乖娃娃不该做的事。这件事会成为她自我否定的一个点,而不是自我肯定的一个点。
体验会受认知角度的影响。我们看下面一张图,横着看是B,竖着看是13。
所以从不同的认知角度,你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你要认识自我,你就要重新解读你的童年,重新解读你眼中的爸爸、妈妈、弟兄、姐妹。然后带着新的解读,重新去体验你自己的童年,还原当年最初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