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状多表现为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强迫过程受到来访者厌恶,但自己又不得不强迫。反复穷思竭虑和行为的背后,是各种各样的担心。担心自己得绝症,担心自己会疯掉,或者失去控制做出罪大恶极的事来,担心自己睡不着,记不住,考不好等……强迫思维和行为正是对这些担心的防御,试图通过思维来对抗不安,通过行为来消除恐惧。
所以,强迫的根源仍然是焦虑。只要这些恐惧和不安还存在,无休止的强迫思维和行为就会令人生厌地持续下去,欲罢不能。于是,痛苦变成了两个,一个是不安之事,一个是令人生厌的强迫性防御。这种痛苦占据了自己所有的精力和时间,以至于正常的生活也显得不正常了。这种感觉进一步强化了痛苦的体验,使得消除恐惧获得宁静的愿望变得更加迫切,但使用的方法仍然是强迫,就像一个恶性循环的牢笼,越走越绝望。
然而,所担心的事其实并没有发生,更没有对自己造成实际的影响。真正影响自己的是担心本身,和对担心的防御——强迫。
强迫的目的是要获得确定感,对安全和完美的确定感。这是一个人获得存在感和价值感的重要体验。然而,这种体验是通过自我觉察获得的,既不可能通过思维、通过对未来的确定,也不可能通过反复的行为来获得。因为思维和行为是有限的,未来也是不确定、不可知的,人永远也不可能用有限的自己在不确定的未来中找到确定。这就是强迫无法防御焦虑,只能加重焦虑的原因。
不安的化解方法是面对和看清。在这些不安背后,是一种对丧失的恐惧,丧失自尊、自我价值感和存在感。自己所担心的事情通过内化的论断性思维和自我的价值感、存在感做了连接,从而大大增加了所虑之事的重要性,使不安之事变得无比沉重又难以放下。咨询的方法就是剥离这些论断性的思维,使自我无条件地体验价值感、存在感。
剥离论断性思维的过程要经过觉察和领悟,这也是一个自我接纳的过程。论断性思维的特点是总在论断,什么是好的、不好的,行的、不行的。论断是思维的误区,是所有纷争和内心冲突的源头,因为论断必然导致僵固、刻板,使自我体验固着、受制于某种思维无法自由地生长,就像被囚禁于某种桎梏中。要摆脱这个枷锁,首先需要看清牢笼是什么?然后拿起领悟的钥匙打开它。当我们可以停止论断,新的东西就开始生长,变化就会发生。
同时,一点点获得自由的自我开始无条件地体验价值感与存在感,这就是爱的力量。爱是跳出一切框架的自我认同和肯定;爱是能够发现爱,在当下感受美,在关系中体验感恩的满足;爱也是可以抚慰脆弱,在伸出的臂膀中感受自我的力量。爱不在别处,也不在过去和将来,爱就在这里,在此时此刻,当你停止思考,开始用心去看,它就会在那里,就会涌入你的生命,和从你的生命中流淌出来。
在爱的沃土中,勇气和意志开始茁壮成长,坚实的自我不再畏惧任何的丧失,因为没有什么能够动摇内心稳定的存在感和坚定的信念。《圣经》上说:“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说明信心的依据不是外在的事实,而是内心信仰。这种确信已经不再依赖任何外在的东西,也不需要去追求掌控什么,当然也就不再有患得患失的焦虑与强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