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同性恋者大体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不认同自己的女性身份,喜欢男性化打扮,在同性对象那里扮演男性角色。一种是认同自己的女性身份,女性打扮,喜欢与同性相恋,但也不完全排除异性,也称双性恋者。
不认同女性身份的同性恋者不是异性癖,她们不要求变性,但与异性的感觉是哥们,并为自己拥有男性气质而自豪。在对咨询个案的总结中,我发现这类女孩都有着相似的家庭环境。
首先感到的是家庭中缺少父亲的角色。父亲早逝、很少在家、过早地抛弃母女、对她们不闻不问,或者只是简单粗暴地对待她们。尤其是在六岁之前,父亲角色的缺失,使女儿没有能够在这个关键期与父亲建立情感联结,父亲也不再成为女儿的欲望对象,孩子不再试图在异性那里获得安全感、归属感。于是,情感的需要完全指向母亲。
然而,她们的母亲往往又是软弱无助的女人。当自己的丈夫不能成为自己的依靠时,女儿被期待着成为“丈夫”。母亲会不停地在女儿面前哭诉自己的不幸,好像自己是个被强者抛弃的弱者,失去了丈夫,眼前是无穷无尽的黑暗,希望女儿能够成为那盏点亮她生命意义的明灯。
女儿被自己惟一的依赖对象——母亲的期待塑造着。一方面,不得不认同母亲的期待,成为一位“强大”的男子,充当母亲的安慰,这也是她对母亲心中理想化异性的认同。另一方面,成为男子也是对成为女人的逃避,因为女人是那么的痛苦无助,成为异性,就可以避免重复母亲那样的痛苦。
认同女性身份的同性恋可能会有双性取向,这首先是在于父亲角色没有完全缺失,但却不是安全感的主要提供者。女儿眼中的父亲可能是个懦弱无能、无法依靠的对象。女孩虽然对男性力量有所期待,但这份期待中却充斥着蔑视和不信任。当然,对父亲的这种感觉常常是从母亲那里得来的。
她们一般都会有一个表面强大而内心脆弱的母亲,并且常常听到母亲数落父亲,不是以哀怨无助的态度,而是以鄙视的眼光和口气。母亲的表达貌似强大,但背后却是对无法依赖的抱怨和无奈。在这里,女儿理想化了女性身份,但同时也内化了母亲的这种隐藏的无助感。她们仍然欲望着一个客体的依赖对象,但更可能是一个“强大”的女性,而不是“懦弱”的男性。
可见,父母的人格品质塑造着孩子。女孩在与父母的互动中构筑她内心的性别角色,同时,也根据自己内心的需要选择恋爱的对象。如果母亲不那么多无助和依赖,多一些自信与快乐,父亲多一些对女儿的关注、爱护,女孩子也就会自信地成为一个女人,并且欲望着一个可以信赖的异性。
拉拉心理辅导群:128617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