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是基于恐惧。生存恐惧,分离焦虑,存在感、价值感丧失的恐惧,承担责任的恐惧等,而独立是恐惧的超越。超越生死的焦虑、分离的焦虑,拥有稳定的存在感和价值感,有能力为实现自己的价值担负责任。
依赖是人性的本质。人天生就是依赖的动物,从瓜瓜坠地到长大成人,越是年幼越是离不开对养育者的依靠。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依赖的方式和对象也越来越多样化。从只依赖单个的抚养者,到依赖爱人、孩子、朋友、客户等;从依赖人,到依赖环境、事业、兴趣爱好、崇高的品格等。这种多样化的依赖方式对于抵御恐惧具有建设性的意义。因为丧失的风险被分散了,就像一座房子有着众多支柱一样,即使其中一两根倒塌了,也无伤大碍。
独立是一种人生境界。处于独立状态中的人的关注点在自身以外,他也与周围的人、事、环境以及价值观等发生联系,也希望获得来自别人的爱、肯定和帮助,希望环境可以更好,事业可以顺利。但他并不依赖这些希望,不是一定要这样生命才有价值,活着才有意义。他关注的是如何富有建设性地去生活。在情感方面,注重关系的质量,怎样让对方和自己都可以享受关系,而不是希望改变和控制对方,要求某种永恒,让关系来承载活着的意义。在事业上,专注于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探索,以期最大限度地使用自己、表达自己。而不是一味地担心对自己造成影响的结果会发生。
那么,从依赖到逐渐独立的过程是怎样完成的呢?
首先是内省——对痛苦的体验和领悟。当你内心有所依赖的时候,痛苦就会产生。比如,当你需要被亲密的人理解、关爱而没有得到时,当你被人埋怨、纠缠而无法解脱时,你会悲从心生、怨愤难平,甚至觉得生不如死。这是因为你在依赖,依赖于别人的爱或理解。这时候你没法接受对方的做法,因为你所依靠的东西让你产生怀疑,你有些靠不住了。试想,一个自己都站不稳的人怎么去接纳另一个人呢?
接下来就是通过理性和情感的参与,学会自己站稳了,放弃内心的那些需要。这种放弃是基于对人性有限和脆弱本质的深刻领悟,是对理想化角色的彻底丢弃。不再神化某个人、某件事,也不再神化自己。
最后是自由选择阶段,也就是进入一种日趋独立的状态。没有怨毒的牵绊,无论工作还是关系,关注的重点不再是自己的无助感,而是对自己或他人感受本身的理解。能够越来越多地顺应和接纳变化,行为和情感都极少强迫性,虽然也体验到喜怒哀乐,但不再受制于某种情绪,而成为情绪的主人。
当然,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分离,不断个体化,不断超越各种恐惧和痛苦的成长过程。会有艰辛、反复和痛苦,但也会有简单、自由、轻松的全新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