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学习后的加工和实践
最先在咨询的学习和实践中,总是想发现一套现成的神奇的模式,学习之,将之应用到实践中去,于是花了不少钱和时间,到处参加各个大师的培训…当然也受到不少启发.但后来发现没有经过自己深度加工和没有在实践中证实的东西是苍白无力的.当进入咨询后,要是去套理论或套模式的的话,自己都觉得尴尬.那种加工就好象是拿到了老师给你的一团某种颜色的布,再把它放进自己的经验和实践的液体中去,当把那团布取出来,再看看,也许颜色组合和形状已经有了变化,这种感觉是宝贵的。
分析自己当时的那种动机,“懒汉心态”和 “魔术师情节”是重要的原因,那是受"速成"或"快餐"文化的影响。
(二)理论
理论是其当初的创始人用来解释其所关注的事情或觉察,当它被语言表示出来的时候,也是被创始人的图式所加工出来的,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图式,所以正如帕斯卡尔所言: “没有什么绝对的正确!当然也没有什么绝对的真实!”。当然,心理解决的理论的轮廓最初是来自解决师的临床,而且还会得到某种印证,最后形成系统。
理论是来自生活与现象的,是用理论去套生活还是用生活去套用理论?就好 比用竹筐去框定地球还是用地球去容纳竹筐。
于是对理论就应保持高度的警惕.
理论是服务于咨询的,而不是咨询服务于理论。
有时侯,抽离出来,当我们暂时抛开一切理论时,或许有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发生的事情。
在咨询的时候,头脑中已经没有理论。
(三)当事人的利益
当事人付钱做咨询是为了通过心理层面的努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减缓当事人与自己,当事人与文化间的战争,通过咨询让当事人在面对生活时有更多的选择.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完全有可能引导当事人走进一个和此目标相反的方向,所以新的认知,新的心理真实的建构应和当事人要求的利益相符合.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这的确不容易!意识层面会提醒自己,然而无意识地可能会做出来.
如一个年青人来咨询,而咨询师有一个想让他做一个长期分析的动机(后面是否有一个对完美的病态追求),如他接受长期的分析,是否会影响他去享受生活和工作?因为生命就是只有一茬的,不象韭菜,割了还长,一茬又一茬!这有一个谁受益的问题.
(四)感觉
从业当初是很少有对当事人的感觉,对自己的感觉也说不清楚。实际上是在雾里走不出来,别人不说,自己还不知道。
当我们面对当事人的时候会去观察对方,通过当事人的说法,去了解咨询的动机、困惑与症状.但如果有良好的感觉能力,是一件有用的第二套仪器,有时就能从感觉中冒出一些东西,对让你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头,当你品味后你会尝试性地向当事人提一些问题,可能发现他跟你要谈的问题不是重要的问题,重要的问题被他回避了.这一点,也许他自己也不知道.用感觉,也许会发现当事人用某种方式在和你交往...而这种发现对解决是有意义的。
在精神分析中当事人阻抗的感觉,移情的感觉和对自己的反移情的感觉和滑动审视(我为什么会对当事人有那种感觉?,有时候结束咨询后才觉察到。),都显的是那么的重要.所以有言:没有阻抗、移情的分析,就没有分析!
在自然科学里,我们的主观性是妨碍精确观察的,但在心理解决里,主观性却是有用的工具,说精神分析是主观性科学也未尝不可。我有一个问题:"我们所谓的科学就是至高无尚的吗?".
(五)咨询的效果
世界上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万能的模式,我们只是提供一种有限的、专业的帮助!---这样一来,有利于当事人和咨询师摆脱那种对完美的神经症追求!当一个咨询师对当事人做出治愈的承诺时,真的让我怀疑。
也许,好一点,再好一点,这就是最好的追求!
(六)技术和流派
关于何种技术好使或是不好使,对不同的咨询师,有不同的观点。
我有一个口头禅:“对于不同的咨询师,遇到不同的当事人,在不同的阶段,处于不同的场景,使用不同的技术和方法。”。也许有些合稀泥的嫌疑,但我想说的是在咨询中:人是活的,咨询是流动的,技术是相对的,合适的使用,才是鲜活的。
不同技术取向的咨询师之间常争论,甚至指责对方的技术是无效的,有害的。对此,我是这样看的:“我们在不同的层面工作,满足当事人不同的需要。”比如,街坊大妈对某邻居的思想工作,是在某一个层面的工作,甚至在某些时候,比某咨询师的咨询更加有效。咨询师在更加专业的层面工作,但咨询师不是全能的天使,有的候也许干了些适得其反的事情。
最后,还是要看当事人在咨询后,是否能更好的享受生活和工作,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七)一小群有困惑的人帮助一大群有困难的人
咨询师不是完全心理健康的人,从某个角度来看,也没有完全心理健康的人。所以,咨询师也是一群有困惑的人。他们是一群有爱心和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当他们处于职业状态的时候,相对而言,能更加专业而有效地帮助当事人--一大群有困难的人。
既然咨询师是有困惑的人,那么自我体验和自我分析就显得非常的重要,通过修通自己的主要清结,有利于咨询的工作也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跨出那一步,“成为病人”是需要勇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