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难教?这是当今社会家长们的共同困惑。特别是2000年后,亲子冲突越来越频繁,青少年的抑郁症也逐年增长,为什么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心理问题却越来越多呢?
是童年缺少关爱吗?我们来对比一下半个世纪前孩子们的生活状态。
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孩子现在都已步入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几乎成了社会的顶梁柱,要说生活压力,比现在的孩子大得多,也没听说有多少抑郁症。从成长经历来看,那个年代的父母整天挣扎在温饱线上,别说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连情感的关注都很少,孩子基本放养,如果不听话,不是打就是骂,可孩子们好像也没觉得有什么创伤,反而成年以后说起父母来,还心怀感恩,觉得当年父母虽然严厉些,但如果不是那样,也不会有现在成熟的自己。因此,他们都比较孝敬父母,而且感情深厚。
时间进入九十年代后期,虽然父母对孩子呵护备至,却再难看到和谐的亲子关系。特别是在大城市,孩子们要什么给什么,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学习如何教养,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还有各种家长群、亲子训练营,为的就是及时交流和纠正孩子的问题,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事与愿违,亲子矛盾却越来越多,父母不满意孩子,还不敢说,轻也不是,重也不行,不知道如何是好;孩子这边也同样怨气十足,觉得家长控制、不理解,给自己带来很大伤害,所以和父母的对话总是气鼓鼓的。
这种现象让我们不得不怀疑所谓关爱太少的原因,开始思考社会背景的差异带来的影响。现在的孩子在物质和情感上得到的并不少,却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少幸福感,反而觉得压抑、空虚和迷茫。人毕竟是精神化的,需要活在某种意义之中,而生活意义的赋予与社会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却并不缺少文化氛围,尤其在教育方面,儒家文化的影响仍然很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传递着吃苦耐劳的生存意志和担当责任的独立精神,所以那时的教育很注重培养一技之长的生存技能和独立自主的精神品质,过度保护和娇惯孩子被视为教育的禁忌,所以孩子们从小就具备很强的责任能力,以及靠自己谋生存的情感和意志。同时,教育也很注重尊师重道、礼敬父母的精神价值,“礼”可以说是儒家文化的精华,这无形中给长辈与后背之间建立了边界,让父母、师长和子女之间在“礼”的基础上各安其道。长辈需要遵守自己的德性,即使是惩罚孩子也要依家规理法而行,子女礼敬父母,即使与父母意见不合,也是要在“礼”的基础上坚持己见。“礼”就像是一堵文化的防火墙,让父母子女的关系变得更加理性和情感化,而不是没有边界的情绪化火拼!
而当今的社会却面临着被资本腐蚀的文化危机,传统文化好像只是教科书上的东西,其影响力也越来越被资本淹没。西方资本的入侵是需要思想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给社会制造焦虑和冲突,从而培养出一大批利欲熏心的消费者,我们来看看资本家是如何算计的。
首先,是用所谓的“尊重”来阻断孩子的独立意识,打造以自我为中心的依赖性人格。注意这里的“尊重”是对父母尊重孩子的单方面强调,这必然会让很多孩子误以为家长就应该处处理解自己,迁就自己的需要和情绪,从而助长了他们自我中心般的任性,让他们变得更加依赖环境,同时也更加情绪化。家长们也在这种“尊重”思想的指导下,更加娇纵孩子,再加上物质水平的提高,这种娇纵又进一步强化了孩子的享乐思想,“过无忧无虑的生活”几乎成了很多孩子的生命意义,试想这样的生命意义下怎么可能有坚韧的意志去面对生活的挫败!
当然,为享乐思想推波助澜的还有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解读。当享乐与自我价值挂钩,那么大量的消费就不仅仅是为了肉体的愉悦,还是证明自我价值的标志。于是,消费水平的高低逐渐成为划分自我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准,进入高消费的社会阶层几乎成了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共同追求,因为那毕竟意味着享乐,更意味着自我价值的实现。结果是孩子、父母和老师都变得非常焦虑,生怕不能实现阶层的跨越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种所谓要“优秀”的压力除了把父母、孩子变得患得患失之外,没有任何益处,唯一的好处只属于资本,资本家们仅靠贩卖概念就能让自己大赚特赚。
在这些思想洗脑里,最迷惑人心的就是所谓的“平等自由”了,它几乎摧毁了“礼”所带来的社会秩序。在孩子们眼中,“礼”简直就是道德绑架,是早已腐朽的教条对平等自由的践踏!“既然人人平等,家长老师就没资格管我,我当然可以对抗你们;既然自由才是硬道理,那我凭什么要遵守你们制定的规矩,我完全应该随心所欲。”于是,“平等自由”成了可以无法无天的理由,父母与子女之间那个微妙的次序和边界被打破,子女可以肆无惮的任性,只讲自由,不讲规矩,只求享乐,不要责任,甚至要求环境来适应自己。这样不受精神约束的灵魂也必然是霸道和贪得无厌的,能够支撑这种欲望满足的当然也就是不停地消费了,这也是资本最愿意看到的结果。
就这样,那个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传统被人们遗忘在角落里,吃苦耐劳、谦逊仁爱的美好品质甚至受到嫌弃和排斥。虽然这些思想还是教科书上的教育目标,但在情感上已被人们所抛弃,因为这些美德对于追求享乐、任性的欲望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那么,这难道是西方文明出问题了?当然不是。西方也有着灿烂的文明,其核心就是上帝,而平等自由一定是指上帝之下的平等自由。上帝之下人人平等,赋予了个体天然的尊贵,有了这种价值感,人也就不必再依赖社会财富和权力地位才能获得尊严,从而拥有真正的心灵的自由,即不受欲望捆绑的自由。
而资本家完全偷换了西方文明平等自由的概念,当上帝被抛弃,平等自由也就变味儿了。平等变成了“谁也别管谁”,或者“大家都应该过得一样,凭什么别人有我没有”,这恰恰是在挑拨敌意和不满,鼓动人们的欲望。同样,没有了上帝的自由被鼓吹为任性的自由,而这样的自由就只有获得欲望的满足才能找到感觉。于是,为了争取这样的“平等自由”,人就必然被名利和享乐所裹挟,从而成为资本家们所期望的消费者。
就这样,信仰、道义、理性被抛弃,一个个自我中心又喜好攀比的人格被树造出来,这种思想不仅侵蚀了中华大地,也同样腐蚀着西方的年轻人。
比如西方的多元化思想就是一个代表。所谓多元化,看似很包容,其实不过是资本开拓市场的借口罢了。因为真正有利于老百姓利益的东西被排斥、抛弃,反而是那些伤害大多数人利益,但却能给资本带来暴利的东西被“包容”了。于是,人们开始抛弃美感,抛弃爱,抛弃所有良知的标准,认同各种反叛、颓废、丑陋,甚至践踏生命的观念,并在利益的驱使下赋予它们很高的价值,一件哗众取宠的雕塑、一个普通的包包可以被炒作成艺术品、奢侈品,被众人争相抢购;持枪杀人、吸食大麻也成了自由的标志,据说最近甚至为吸毒者提供官方场所,嫣然要将吸毒合法化。特别是在这次全球疫情的情形下,为自由不戴口罩的极端行为,更是将这种“自由思想”的荒诞显露无遗。这也是资本替代上帝的必然结果。
可见,孩子们的变化不是源于缺爱,也不是物质水平提高的错,而是因为没文化!现代教育带来了大量的知识,但却在文化教育上受到资本的冲击而败下阵来。
如果说西方文明的核心是“上帝”,那么东方文明的精髓就是“道”。它们的共同点都象征着一种神圣的精神存在。信仰正是与这种精神存在的连接,它能为我们开启一个精神的世界。精神世界就好像一个牢不可破的心灵家园,外面的风吹雨打很难伤其根本,因为它是承载意义、良知与爱的心理基础,可以为自我提供最深刻的存在感,从而摆脱肉体欲望无法承载的意义危机,这是拥有强大内心的真正原因。如果平等自由是这个精神世界的信念,那么它一定是去关爱生命的理由,而绝不会成为任性和坑害生命的借口。
我们多么希望孩子们能够有一份内在的笃定,可以抵御这个浮躁社会的伤害,可以有理想有担当,不畏艰难,有德性有仁爱,豁达谦逊。要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教育的核心就必须是对精神世界的开启,是敬畏生命和追求真理的信念的传承。
在资本的巨大影响力下,现在的家庭教育更像是一个争夺灵魂的战场,如果家长们只知道照顾孩子生活起居,给予足够的物质满足,或者焦虑地关注孩子的成绩、情绪等,就必然会败下阵来,对孩子越来越情绪化的状态束手无策。家长们只有拿起武器来武装自己,才有机会赢得这场战争。而这个武器就是我们几千年来的文化财富,是对孩子们精神世界的开启和生命意识的传承!
这说来容易做来难,毕竟很多家长都已经丢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克服这一困难的途径就是多读书,读中国文化的经典而不是那些肤浅的育儿书籍。读书的目的是对文化的传承,而绝不是把书上的内容用于对他人的道德说教,身教重于言教,当家长们可以以身作则的捍卫自己的德性,孩子们可以感受到文化之美时,又何愁没有美好的亲子关系,没有意气风发、温柔友善的儿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