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目 录








天下第一问——我是谁?(2)

作者:覃浪峰   发布时间:2013-10-29  查阅次数:13451 次

苏格拉底、佛陀(悉大多)、孔子是同时代的人物,在他们死后150年,思想领域另一个重要人物登场了。这个人起初是以酒色之徒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后来却成就了圣人的美名,他就是圣•奥古斯丁。在他的自传《忏悔录》中,他对自己年轻时的放纵深表悔恨,也记录了他从浪子变成圣徒的奇迹,称为“花园奇迹”。一天他在米兰的一座花园里踱步,因为信仰而彷徨,在摩尼教、新柏拉图主义和天主教之间徘徊,因为自感罪孽深重而叹息流泪,竟倒在一株无花果树下。突然一个清脆的童声从远处传来:“拿起,读吧!拿起,读吧!”他立刻打开手中的《圣经》,翻开的那页正是罗马书,赫然看到“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他感觉这段话击中内心,“一道恬静的光射到中心,驱散了阴霾笼罩的疑云。 从此,他不再犹豫,决定成为一名基督徒,他放弃了修辞学和演讲术的教席,离开他年轻的未婚妻,走上一条跟随上帝的道路。奥古斯丁从“原罪”的研究入手,引发了关于自由意志的讨论。自由意志(freewill)即人们的选择最终取决于人们自己。比如奥古斯丁皈依基督这件事(花园奇迹),有启示的引导,但最终的选择依然是他本人的自由意志。与自由意志相反的另一种观点是决定论,认为人的思想行为是被决定的,被自身的欲望、被环境、被文化所决定的。弗洛伊德(18561939)的精神分析就属于典型的决定论。他认为人的行为被无意识所支配,而这些无意识的内容又来源于童年的经历。他用还原的方法把成年人纷繁的行为,都一一映射到童年经历之中。童年在弗洛伊德的眼中就是“基因”代码的构造期,成年不过是不断地进行这些代码的复制而已。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18751961)走得更远,他用还原的方法把成年人的行为方式,映射到人类的起源,认为人类的早期经验(集体无意识)在每个现代人的心中已经构建了许多原型,如英雄原型、智者原型等,人们日常的重要行为都来源于被激活的原型。原型的力量远远大于个人童年的无意识的力量。原型带着上千年、上万年的人类智慧。人是不能完全自主的,会被原型“抓住”,个人行为只是某个人类原型的表达而已。在中国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它表达了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针锋相对的态势。故事是这样的:刘伯温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觉,料事如神,号称“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他为了帮助世人避祸,编写《推背图》,预言后世的各种大事。这事被王皇大帝知道了,这还了得,是泄露天机啊!于是请观世音前去劝说刘伯温,让他别再写了。观世音带着一只鸟就去了。见到刘伯温,观世音说:“伯温,你测一下我手中这只鸟,下一刻将是死还是活?”伯温看着观世音良久,心想我说死,观世音就会放了它,我说活,观世音就会掐死它。罢了,罢了!刘伯温知道观世音的来意,说道“连一只鸟的生死我都测不出,还测什么天下呢?《推背图》我就写到这里吧!”所以《推背图》就只推测到二十世纪,对于二十一世纪的事就只测了一件:二十一世纪将是不男不女的世纪,男女性别将十分模糊和混乱。

人有没有自由意志呢?人是被决定的还是自我决定的呢?在追问“我是谁”这个问题中,人们对人性的思考不断深入。萨特(1905—1980),这位法国的天才哲学家,喊出了响亮的口号:“存在先于本质”。一场轰轰烈烈的存在主义思潮席卷了欧洲。各路存在主义的大师们,不约而同的指出,他们的存在主义思想都受到同一个人启蒙——克尔凯郭尔(1813—1855)。克尔凯郭尔的著作是用丹麦语写的,知道的人并不多……  (未完待续)

覃浪峰 20131029   于成都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访客评论

什么时候有续集啊

究竟的存在

有点意思

心理学ABC

发布评论 发布者姓名: 验证码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评论内容:

© 成都心灵之家心理咨询中心制作  版权所有 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