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目 录








本能、感性与理性

作者:覃浪峰   发布时间:2010-02-15  查阅次数:4384 次

人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对来自于自己和环境的剌激所产生的固定反应,是适应环境的最小行为单元。如呼吸、睡觉、哭闹、吮吸、吞咽、肢体运动等。本能是埋藏在人身体内的“自动程序”,它们随遗传而来。本能不仅产生固定的行为反应,也产生相应的欲望与情绪。欲望与情绪是本能留给感性的一个信息接口。

感性,是人后天习得的,用以处理本能产生的欲望与情绪。感性使一个个简单的本能反应,组合在一起,围绕一定的意义和目的展开,从事较复杂的工作。感性以感觉知觉为基础,产生感性的价值判断,再用这个价值判断去引发人的意志行为。感性的价值判断是情绪化的,带有强烈的个人喜好。所以其行为也必将是情绪化的。比如,一个儿童因为口味的原因,不爱吃青菜。虽然母亲讲了许多青菜的好处,但儿童不为所动。这说明母亲尝试帮助儿童建立理性的价值判断,但失败了。如果母亲采用生气或鼓励儿童的策略,儿童因为对母亲的依恋,怕母亲生气或是想获得母亲的表扬,而选择了吃青菜。这说明儿童的行为依据的仍然是感性价值,只不过是有关依恋或表扬的价值高于有关口味的价值。

理性,是人后天习得的,用以处理感性的价值判断。从本能到感性,再到理性,追求对环境的适应始终是发展的动力。感性以加强自我感为目的。理性则以适应为最终目的,使用逻辑的工具,对感性的价值体系进行修正。坚持逻辑是理性的特点。逻辑的彻底程度,决定了一个人的理性程度。逻辑的辩证特性,决定了理性具有自我否定的特点,是开放、自我更新和自我超越的。

理性和感性都是人意志选择的结果,这一点和本能不一样。

理性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所以拥有丰富的感性才可能有较完整的理性。理性同时也促进感性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理性只有通过不断地促进感性体验的发展,才能达到理性自身的目的:人的快乐与幸福。理性来源于感性,也终将为感性服务。

人是生活在自己的价值观中的,所以,难以觉察到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就算觉察到了,也会认为自己的价值观具有天经地义的特点,很难想到去改变它们。这就是为什么有些青年人不适应社会时,想到的更多是改变社会。青年人的价值体系刚刚建立,感性的价值判断占多数。其中有许多感性的价值判断还是自相矛盾的,澄清这些矛盾,是建立理性的重要步骤。感性的价值判断都有固着的特点,表现出来就是自我中心。不改变核心的感性价值判断就很难从自我中心中走出来,去理性地适应社会,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比如,认识到吃苦是人生所必须,人才能在吃苦耐劳中体验更多。如果坚持不吃苦的价值追求,会极大地限制自己适应能力的发展,局限自己的感受范围。

有一些价值判断以规则的形式出现,貌似理性,但仍旧是以依恋为基础的感性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以“父母说的”,“社会都这样”等等为前提出现。它们依然具有情绪化的特点,固着且缺少反省能力。

成熟的人格,应具有和谐、开放的多元价值体系,包含丰富的感性和理性价值断判,更全面地体会人的价值,使理性思维更清晰,感性体验更深广。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访客评论

暂无评论  
发布评论 发布者姓名: 验证码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评论内容:

© 成都心灵之家心理咨询中心制作  版权所有 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