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看出许多人对“乱伦”厌恶,甚至恐惧。对乱伦*的恐惧人类早己有之。在部落时期,就有了完善的防范乱伦的制度,和对乱伦*者惩处的规定。(详见《图腾与禁忌》弗洛伊德著)
防制乱伦是在防什么?传统的观点是基于遗传的原因,人类为了防止乱伦导制的族群人口质量下降。如果我们坚信这种观点,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给论:乱伦*不是问题,只要不生孩子就好。避孕药的出现,就绝对地动摇了乱伦禁忌的道德基础。
然而,既使一个双方自愿,没有强迫,有避孕措施的乱伦,双方也会付出心理上的代价。这个代价的付出不是因为道德的缘故或是遗传的缘故。
一个五岁的小男孩表达“娶妈妈”的愿望,混合着自己对母亲的依恋,对母亲的占有。因为占有可以使依恋变得可靠。同时“娶妈妈”也是成长的表达,希望自己象爸爸一样。“娶妈妈”的愿望也表明了小男孩对自己性别的认知和认同。这个时期,一个五岁的小男孩表达“娶妈妈”的愿望,是正常而健康的。是对母亲充分依恋的自然表现。
就像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自然地成长,结果总是个体从母体中独立出来,依恋关系越来越淡。个体不能从母体中独立出来,是成长的失败。
人长到14岁左右,在生理上便具有了性爱的能力,也有了相应的渴望,但他或她却不能使用这种能力,只能处于“性待业”的状态,结束这种“待业”状态,就要经历一番奋斗,才能赢得自己的情爱对象。(这个过程和动物争夺交配对象类似。)从情感的发展来看,人的发展是从依恋型的情感向爱恋型的情感发展。从对父母的依恋转移向外追求自己爱恋的对象。而乱伦*关系中断了这样的发展进程,反而使原有的依恋关系加强,彼此加入了“性的依恋”。所以可以看出,乱伦*恐惧的内核是对成长停滞的恐惧和个体怕被母体吞噬的恐惧。
乱伦冲动,对孩子而言,原因是虽然他或她在生理上长大了,但其性心理固着在幼儿时期。为了强化依恋关系,回避外面世界,解决内在的的性冲动,孩子与其父母的关系被乱伦*渴望所主宰。这种状态称之为“乱伦性固着”。乱伦冲动有时会转化,指向另一个年岁大得足够当自己父母的人。比如,在一个大家庭中,在乱伦*冲动的指引下,翁媳关系、岳母与女婿的关系就变得微妙。
对父母而言,随着年岁渐长,父母通过将自己放在与儿女对等的位置上,来进行自救。这种自救愿望可能会构成乱伦的冲动。
当父母与儿女认同,就爱上儿女爱的人。这些冲动同样使翁媳关系、岳母与女婿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
乱伦*冲动被压抑,人们就在文化作品中去表现乱伦,以此渲泄这种自己都感到可怕的冲动。当乱伦是别人的故事,无论自己被怎样地深深打动,都是安全的。可能这就是为什么乱伦*让人厌恶,却又有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去表现它的原由。
乱伦是人类社会最大的禁忌,却又象是人类社会的一个谜。
2006.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