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加德纳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该理论将人的智力分为: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身体动作智力、音乐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自知内省智力。之后,又增加了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多元智力理论给教育者有两个启发:一是要注重孩子智力的全面发展;二是要认知到孩子智力的差异,在教育中有所侧重。
中国古代的“六艺”教育与“多元智力”教育有相通之处。 “礼”的教育培养了人际关系智力、内省智力和存在智力;“乐”的教育则培养了音乐智力;“射”和“御”的训练对运动智力和空间智力都有提升;“书”培养了语言智力;而“数”则培养了数学逻辑智力。
目前学校教育突出了语言智力和逻辑数学智力的培养,重点考查的也是这两部份智力。如果一个学生他的天赋在“语言智力”和“逻辑数学智力”上,那么他在学校就容易取得好的成绩。如果“人际关系智力”天生优秀的孩子,而其他智力平平,那么他在学生时代就很难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是,当他踏入社会,却很有可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身体动作智力”在我们的教育中也被忽视了。其实在我们的社会中,“蓝领”是大多数,各类技师都需要较高水平的“身体动作智力”。但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没有“动作智力”的分级教育和考试。身体动作智力只是归入体育来训练,但这远远不够。目前的教育与社会需求并没有很好的贴合。未来的“蓝领”们,在他们所擅长的“身体动作智力”方面没有得到培养。
“自知内省智力”也没有单独分出来训练,只是随着语文课程有一些附带的训练。
我们认为家庭教育要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将遗落的“身体动作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知内省智力和存在智力”教育,拾缀起来。
礼的教育
在这里我们向传统文化学习,从“礼”的教育入手,帮助子女提高“人际关系智力”。
礼的教育有三个方面——仁爱、节制、秩序。
“礼”是“仁”的表现形式,没有“礼”,仁爱无法表达。正如《礼记》所言“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有些小孩子有美好的感觉,却用糟糕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无礼、非礼了。比如,在幼儿园里,小明看见小丽穿了一件新衣服,非常漂亮,心生欢喜,兴奋得很,冲上去就咬小丽的胳膊。老师忙把小明拉开。老师、家长都批评小明。小明也认识到自己咬人错了,但他并没有习得怎样处理内心里的兴奋,只是压抑而已。更完善的教育应该是,让小明把兴奋转化为语言的赞美,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见诸行动。要做到这些,可以分成两步,一是让孩子去体会兴奋背后的情绪,二是让他知道面对美好事物时,可以用赞美来升华兴奋、占有或嫉妒等等情绪。平时让孩子多做一些赞美练习,就可以形成习惯。这样孩子就拥有了“赞美”这一美德。
“礼”意味着节制。人有欲望,这是人的天性,当欲望和环境发生冲突时,人要学会节制。比如,小杜看见小轩手里拿着的玩具,很想玩,就去抢,结果两人打起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让孩子学会有节制的表达自己的欲望,比如小杜可以用“恳求”、“交换”等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欲望。如果不能实现可以用转移和克制的方法。礼是节制而不是压抑。“礼”是要在欲望、环境和道德之间找到交集,这是一种人际智慧。“礼”是一种主动的行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又不伤害别人的利益而主动产生的。家长可以预先设定许多生活学习场景,和孩子一起练习,找到最符合“礼”的应对方式。久而久之,孩子就有了“礼”的思维。这样的话,当孩子去遵“礼”时,就不是刻板教条,而是依环境自主产生的“礼”。
“礼”意味着秩序。按中国传统思想,秩序来自于自然,来自于天道。“天地君亲师”,敬天是敬畏的起点。要对大自然生出敬畏之心,首先要认识到宇宙的浩渺和大能。比如,太阳用其22亿分之一的光,就普照了大地,让万物生长。天之大,一颗小星星,就是一个太阳,而银河系里有1000亿颗星星。地之广,五湖四海,养育过数不清的植物、动物和人类。天地之亘古,追溯过去时间无限,思考未来时间无限。我们的周遭充满了时间亘古之物,比如,日月星辰江河大地。我们说古人距今已久远,岂知天地更比古人古。所以古人会追问“江月何年初照人”。儿童有一种心理需要,就是要在心里构建一个强大而古老的意象,比如,儿童普遍喜欢恐龙,就是这种需要的体现。我们可以在儿童心中构建一个比恐龙更强大、更久远、更友善的意象——天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让孩子感受到天地的存在与大能。比如,睡觉,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从天地的运行;穿衣也要顺应四季变化;饮食,也有四季养生的特点。在日月星辰的运行中,在花草树木的生长中都可以观察到天地的运行。如果我们意识到人类的生活是循天而行的,自然会产生敬畏天地的理念。有了敬畏天地的体验,自然就容易学会在人际关系中恪守自己的位置,有所敬畏和顺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