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目 录








《逍遥游》与绝对存在、生命存在

作者: 覃浪峰  发布时间:2023-09-04  查阅次数:218 次

《逍遥游》是一篇讨论存在的文章。“逍遥”是庄子所描述的一种存在状态。这种存在状态只有少数人曾真切地体验过,几千年来对它的详细描述并不多见。

“逍遥”的存在状态用当下的语言来说,可以称之为“绝对存在”。

“绝对存在”是个体生命的重要体验。佛教、基督教和哲学都对此有过精彩的论述,而且都提出了获得此种体验的途径和方法。在这里我们将沿着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的思路和方法去寻找“绝对存在”。

“绝对存在”对于心理健康有特别的意义,一则它可以提供稳定的存在感,成为个体的精神支柱。二则,它是一扇门,通过这扇门,个体可以走向丰盛的“生命存在”。

若有人能穿过此门,那么他的许多心理问题会自行脱落,或者为其解决建立起良好的基础。只是此门是“窄门”,并不容易穿过。这让我想起了《圣经》中的句子“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什么是真正的“逍遥”

《逍遥游》开篇用寓言故事谈了两类“逍遥”,这是人们一般认为的“逍遥”。第一类,鲲鹏的逍遥,这种逍遥是纵横四海和扶摇九天的逍遥。海水象征财富,九天象征名誉,而纵横和扶摇意味着权势和能力。这是一种大富大贵大权大能的逍遥状态。第二类是蜩和学鸠的逍遥,这是小确幸的逍遥,飞于蓬蒿之间,栖于低枝矮树,比喻踏实而稳当的生活状态。

这两种存在状态是逍遥吗?庄子在文章中提出了逍遥存在的判别标准,以“有所待”还是“无所待”来判断。“有所待”就是指有所凭借,有所凭借则不是真逍遥。“无所待”即无所凭借,这才是真逍遥。

显然,鲲鹏的逍遥需要深海和厚风,不是真逍遥。蜩和学鸠的逍遥依靠小确幸,也不是真逍遥。

什么是真逍遥?真逍遥来自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名、无功、无己,就是个体不依赖于名、功、我而存在,这才是独立的存在,无需条件的存在,是“绝对存在”。

无名、无功、无己标示出了四种存在状态。第一种存在,凡人的存在,凡人存在于荣耀意识、功利意识和自我意识。第二种存在,圣人的存在。这是在凡人存在的三个意识(荣耀、功利和自我)之中,关闭了荣耀意识而得到的,即“圣人无名”。第三种存在,神人的存在。这在圣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关闭了功利意识。神人不再以追求成功作为存在的根基。他们做事的过程性大于目的性。即不求名也不求功。他们只是自然运化的一部分,何功之有啊?第四种存在是至人的存在,这在神人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关闭了自我意识,进入了无我的状态。当个体在无名、无功、无我上存在时,体验到的就是“绝对存在”,就是真正的“逍遥”。

我们可以看出从凡人到至人的过程是不断关闭相关意识的过程,道家称之为“为道日损”。

存在感与存在意识

“存在”是一种感觉,无论是鲲鹏式的存在、蜩和学鸠式的存在,还是圣人、神人、至人的存在,所指的都是主体的一种存在体验,即存在感。但我们发现,虽然存在感是个体不可或缺的心理需求,但它却没有像安全感、归属感和尊重感那样,被人们常常提及。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也没存在感的身影。究其原因,存在感总是依附着其他心理体验而产生的,似乎它很难独立地产生。因为人们没有感受到它独立生成的机制,所以在心理研究中忽略了它。比如,当个体获得安全感、归属感或尊重感时,会伴随着产生存在感;当自我有操控感、占有感时,也会产生存在感。存在感是许多心理活动的伴随物,似乎无处不在,却又永远是配角。但是,当我们关闭其他意识之后,存在意识就能显出自己的面目,直接从生命中提取存在感。

存在感和安全感、归属感、尊重感一样,并不是感官的直接产物,它们都是意识的产物。安全意识产生安全感,归属意识产生归属感,尊重意识产生尊重感,同样,存在意识产生存在感。

存在意识是一种普遍意识,人人都具有。存在意识也是一种先天意识,人们天生就拥有它。存在意识与其他意识一样,具有动力性,它驱使个体去寻找存在感。当存在感饱满时,个体会情绪稳定;当存在感缺乏时,个体的情绪会不稳定,会沮丧、空虚、浮躁等。存在感是个体情绪的稳定性力量,也是个体的精神支柱。

存在意识通过两种方式获得存在感。第一种方式最常见,也就是伴随着其他意识的实现,随同产生存在感。这种方式需要依靠其他的意识活动,所以其产生的存在感被称为“有条件的存在感”。另一种方式则很少见,是存在意识直接去意识生命,从生命中体会到存在,从而产生存在感。这种方式获得的存在感因为不需要其他条件,直接面对生命即可,所以被称为“绝对存在感”。

我们的存在体验往往通过第一种方式获得的。由于我们头脑中总是活跃着许多意识,于是我们会用这些意识来面对世界,而不是用存在意识来面对世界,所以存在感往往是伴随着这些意识产生的,而不是存在意识独自面对世界时产生出来的。这样,我们常常体验的是“有条件的存在感”,而不是“绝对存在感”。

怎样获得“绝对存在感”?方法就是关闭其他意识,而只余下存在意识。这样存在意识就可以独自面对生命,从生命中直接体验到存在。

一个人一旦获得“绝对存在感”,他就没有必要将存在感依附在荣耀意识、依恋意识、功利意识、自我意识等上面。他就不会被荣耀、依恋、功利、自我等所束缚,他在心理上就“逍遥”了。

“绝对存在”如同是一道“窄门”,当其他意识不断关闭时,体验开始变窄、变淡。个体的意义感和欲望都在衰减,连自我意识都开始变淡。这时,个体生命以一种淡而有力的方式存在着,是一种无名的存在,一种有整体感的存在,生命可以在无意义中存在。

“绝对存在”触摸起来像是一块大石头,摸不到边,但坚实地存在着。“绝对存在”又像是一缕轻烟,淡然无心。如同“大漠孤烟直”、“云无心以出岫”,有坚实广阔的存在感,同时又有淡然的存在感。庄子称之为“游心于淡,合气于漠”。

穿过“绝对存在”这道“窄门”,有东西在心中生起,这是生命意识的萌动。生命的丰富性开始在心中展开了,于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当我们把自身生命的丰富性投射给世界时,世界就鲜活起来。

从多意识向单一的存在意识滑动时,个体的欲望不断下降,这时个体感觉到自己是在向下,当抵达“绝对存在”后,生命意识开始在心中升起,生命的热情渐渐高涨,感觉到自己又是在向上。所以,生命的成长路线是U型曲线。

老子所说的“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描述了同样的U型曲线。“以至于无为”,就是一直下降直到“绝对存在”。“无不为”,是指生命的所为,而非功利的所为。“无不为”是生命热情、逍遥、飘逸的状态。

“绝对存在”的外显

《逍遥游》第二大段的第一个故事,讲述了个体在获得“绝对存在”体验之后是什么样子。

故事从许由拒绝尧的禅让讲起。尧认为许由的德性完美、能力强大,于是要把天下让给许由,但是许由拒绝了。许由认为“您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得到治理了,我来做什么?我求名吗?名是实的附庸,我要成为附庸吗?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你请回吧!我要天下做什么呢?就如同祭祀的时候,厨师不称职,神职人员也用不着来做饭啊!

在这段故事中,许由是位获得了绝对存在体验的隐士。但绝对存在体验在文中并没有被直接描述出来,而是通过许由的行为、语言来体现。许由不求名,不做附庸。这表明“绝对存在”不是在名上存在,不是在荣耀上存在,不是在众人口中存在,也不是以彪炳青史的方式存在。许由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是指人能简单生存即可,其他的就是多余了。这表明“绝对存在”是不贪的存在,是生命自然满足的状态。接着许由又说了,没有必要越俎代庖(神职人员不要代替厨师)。这表明“绝对存在”是本分的存在。这里的本分是内在生命对自身的觉悟。

生命意识与生命存在

本大段的第二个故事,用象征的方式描述了穿过“绝对存在”的窄门之后,开启了丰富的生命意识之后是什么样子。

故事讲述了一位藐姑射山上的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他神凝,能使万物不受灾害,五谷丰登。他的德性与万物浑如一体。这样的人,洪水、大火都不能伤害他。他扬弃的尘垢秕糠,都能陶造出就像尧、舜那样的人物,他不以物为事。

藐姑射山上的神人,象征“生命存在”。雪白轻盈的、绰约若处子,象征“生命存在”是纯洁的。不食五谷,吸风饮露,象征“生命存在”是精神化的。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象征“生命存在”能带来自由的体验和开阔的视野。神凝而使万物不受灾害,五谷丰登,象征着当个体凝守“生命存在”时,对心灵有保护作用和滋养的作用。扬弃的尘垢秕糠,都能陶造出就像尧、舜那样的人物,象征着“生命存在”对人的德性才华有极大的养育作用。

我们学习《庄子》,探索“绝对存在”,对我们的生命来说意义重大。它能让人自由和解脱,它能帮助个体活出自己丰盛的生命。它是个体生命自带的“解药”,它是开启生命潜能的“钥匙”。心理咨询师以助人为志业,应该掌握这个重要的“解药”、“钥匙”。而这个“解药”“钥匙”需要站在先贤大德的肩膀上才能摘取。

许多人错误地以为庄子的逍遥就是逃避现实,躲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自我陶醉自我欺骗。这完全是误解。庄子的逍遥恰好是要让人从名利的梦幻中走出来,去看真实的生命和真实的世界。庄子称这样的人为“真人”,而在名利梦幻中的人是“假人”“梦人”。一个没有关闭名利意识的人,是生活在一场追逐名利的戏剧中,自己给自己加了许多戏,让平凡简单的生活,过得起伏跌宕,挣扎纠结。

逍遥不是再造一个梦,而是减少世人的颠倒梦想,让人从梦中醒来,回归真实。

世人本来已经活在名利的梦中,还常常被潮流带动,追逐奢侈品、限量版,那就更是梦中梦。

心理咨询师是对人的梦幻进行工作,让人们从套了几层的梦中,退出一两层来,这样就能得到些许的安慰和宁静。当然,最彻底的是从梦中醒来,做一个“真人”。

 

开启生命意识的方法

在《逍遥游》第三大段,庄子给了我们一个方便法门——从无用之处去发现“生命之用”,即“无用之用”可开启生命意识。

一个对象所谓无用,意味着它在看见它的意识中是无价值的,它在这些意识中是不存在的。正因为它被这些意识所弃,恰好可以用存在意识去看它,让它“绝对存在起来”。而在它存在起来之后,将会被生命意识所看见,产生新的用途,而这个新的用途将是生命之用。绝对存在是通向生命存在的门径。

一个人无用,失去了使用价值,这是他的至暗时刻,但也是重要的转机。因为失却了对社会的用途,生命才有机会寻找对自身的用途。在求名利、求关系失败之后,生命反而有了机会。生命并不一定要做获取名利和关系的工具吧?!

第三大段讨论了有用无用的问题,从哲学上来说,这是关于价值的讨论。文中用故事呈现了价值变迁,说明价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通过价值重估,人从工具价值向生命价值回归。价值观的改变又引发了存在体验的变化,由非生命存在变化为生命存在。

第一个故事讲大桍之用。在惠子眼中大桍无用,用它来做瓢,脆弱易折;用它盛物,太浅太平。所以,大桍无工具之用。而在庄子眼中,大桍可系于腰间,浮游于江湖之上,大桍无工具之用,却有娱乐之用。

第二个故事,讲漂洗丝絮的宋国人手中有一种防手皲裂的药方,被一商人购得,献给吴王,吴王有大用,商人还得到了封地。第一个故事讲从无用到有用。第二个故事讲从小用到大用。

第三个故事,讲一棵臭椿,主干拥肿而不中绳墨,小枝卷曲而不规矩,被匠人弃而不用。正因为臭椿的无用,所以它没有受到刀斧的伤害,反而保证了自身的长存。对他人无用,对自己的生命是大用。

三个故事层层递进,一个比一个神奇,一个比一个价值大。第一个故事,从无用到有用,这是一奇。第二个故事,从小用到换得封地,有了这样的大用,堪称一奇。第三个故事,无用反而可以保命,这是极大之用。

三个故事表达了不同的哲学意涵。第一个故事,是主体不变,利用客体不同的特性为主体服务,价值也就发生了变化。第二个故事,所看重的客体特性不变,但主体发生变化,客体价值陡变。第三个故事,客体和主体换位,当客体成为主体时,价值翻转。当价值从工具价值向生命价值翻转时,主客体的存在状态也就翻转了。这就是庄子通过文本想传递出的方法——价值回归法。通过对价值的思考,重新确立生命的主体地位。

利用生死的价值思考,翻转主客体的关系,这也是海德格尔使用的方法。他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就讲到了“向死而生”,用直面死亡来逼出个体的“生命存在”,实现人的主体回归和价值回归。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访客评论

暂无评论  
发布评论 发布者姓名: 验证码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评论内容:

© 成都心灵之家心理咨询中心制作  版权所有 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