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目 录








生命意识

作者: 覃浪峰  发布时间:2023-09-04  查阅次数:297 次

生命意识(1

生命意识是个体对生命的理解,并将这些理解做为自己的意识。

所谓意识就是个体看待事物的视角,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和动机。每一种意识都是一个“小的心理生命体”,有着它独特的视角、情感和动机,也会向周遭吸取心理养份,维护其存在与生长。

生命意识是一大组意识,由许多意识组成。

生命意识是将人还原至生命层面上来理解,故称生命意识。生命意识疗法是以开启个体生命意识为基本方法的心理咨询,是返璞归真的咨询。

与生命意识相对的就是“非生命意识”。非生命意识是心理问题的“原病毒”,它使人焦虑、抑郁和强迫,使人活得没有生命的自然、自在与活力。

开启生命意识能提高个体应对世界的心理能力,防御非生命意识的病毒侵袭。

 

本文从以下角度,分别介绍生命意识疗法对生命的理解:意识性、先天性、成长性、选择性、体验性、自发性、环境性、自我性、价值性、社会性、个体性、宇宙性、合一性、苦难性、乐园性、主体性、客体性、意象性、审美性。

意识性

个体透过自己所持有的意识来看待世界。不同的人看见的世界就不同。真实的世界存在着,但它不存在于人的心里,因为人们的心里都只有各自意识下的世界。

当我们理解了生命的意识性,与他人相处时,我们就会主动地换位思考,换到他人的意识框架中去理解他人。而对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我们也深知其局限性,也能反省出自己是处于什么样的意识框架中。

生命的意识性让心理咨询师可以在两个区域工作,一是在不改变来访者的意识框架下进行工作,一是跳脱旧有的意识框架,为来访者开启一个新的意识框架。

开启一个意识,如同打开一个APP运用”,打开之后,所见、所感、所行,就完全变了。开启新的意识是一个“顿悟”的过程,一念之间。“顿悟”是认知、情感、意志三者的结合,只有认知是不够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东坡的这句诗,我们都知道,也点头称许,但我们可能没有开启“人生如一趟旅行”的意识,也就没有苏东坡的豁达与轻松。

一个“APP运用”先要下载,才能开启。意识在开启前也需要“下载”。所谓下载,就是指一个意识在开启之前,个体心中要具备对这个意识的认知理解、情感体验和意志体验。生命意识咨询师的工作就是要清晰地传递认知和传输体验。这时,咨询工作就是当下的、鲜活的、艺术性的。因为情感是艺术的核心,要传递情感必须具有艺术的感染力。要传递意志,必须有艺术的鼓动性。生命意识的咨询,有时是幽默的,有时是悲情的。有时是激昂的,金句叠出。有时是寓言故事,娓娓道来。有时是深钻到来访者的痛苦情绪和纠结的认知中,上下求索。有时是宕开一笔,暂时放下一地鸡毛,从生命的意义入手,高屋建瓴

艺术性离不开文化性,根据来访者的文化层次思维习惯,咨询师的语言也在变化,可能是村言俚语,可能是科学知识,可能是哲学思辩。面对礼佛的来访者,可以用一些佛学的概念,面对学文的则多引用一些诗句,面对学理的则用科学术语打比方。总之,调动一切资源,传递认知与体验。

咨询中也会直接从体验入手,谈谈音乐中的体验,谈谈旅游中的体验,谈谈朴实的生活体验。咨询师要去抓住来访者日常生活中不曾留意的体验碎片,关注它们,将它们放到意识的中心,重新为这些体验构建认知的支撑。

意志体验是晦暗不明的,意志是一个决定、一个选择、一份坚持。它不像认知,有大段的内心独白,也不像情感有明显的情绪起伏。传递或启发意志体验,是让来访者去体会“那一股劲儿”。这股劲儿往往要在做具体的事当中才能体会到。可能是真的让来访者去实践,也可能是讲一段故事,在想象中去实践。而对来访者的鼓励、称赞,不仅仅是认知上的肯定,往往是在传递一股劲儿。

开启一个意识要知情意结合,那么怎样去关闭一个意识?比如,来访者认知到“不要和别人比较”,但他做不到,凡事都在比较,比较后,要么自卑,要么自大,有时还心生嫉妒。他知道这些不对,又改不了,所以还产生了自责,这样他又多了一种负面情绪。

来访者认知到“不要和别人比较”,却做不到。因为与别人做比较是他的价值判断的基础,是他存在的根据,而且还是他做事的动力。所以“与他们比较”的意识是镶嵌在他的心理活动中的,为他的心理活动提供了价值、存在和动力,相当于是他心理活动中的一台发动机。要关闭这台发动机,就需要开启新的发动机,用新的发动机为他提供价值、存在和动力。替代的发动机开始工作了,原有的发动机才可能关闭。这就是为什么一个看似简单的心理问题,来访者却不容易改变,而且常常会说“道理我都懂,就是改不了”。

要更换一台发动机,咨询师就会从价值、存在和动力这些很基本的心理元素入手,咨询就导向了基本人性的讨论和体验。

 

生命意识(2

 

先天性

在生理上,个体具有基因的特异性,所以人的长相、肤色、身高、血液、肌肉等等都各有其特点。这种差异有先天性。

同样,在心理上,个体也具有类似于基因的特异性。从心理学的研究来看,气质类型、智力类型,以及心理原型,是先天的。这些先天的特性决定了我们的认知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

生命的先天性意识,是我们开启个体意识的基础,也是接纳自我的基础,也是回归生命价值,回归生命意义,找寻个体使命的基础。

 

成长性

成长是生命内在的动力,生命需要体验到自身在不断地成长。生命的成长性会进入每一个意识之中。如果开启的是“金钱意识”,那么其成长就是金钱不断的积累。如果开启的是“情感意识”,那么其成长就体现在获得更丰富更深刻的情感上。

成长是刚性的,是不得不的。如果开启的是“享乐意识”,就会不断追求更大的享乐,甚至不惜伤害生命。

个体持有生命意识,就会在生命上成长,个体持有非生命意识,就会在非生命上成长。

 

选择性

个体行为时,他的动力来源是什么呢?一般认为有两种动力源,一是欲望,一是道德应该。人们普遍忽视了第三种动力——选择。个人在选择时,会依据欲望和道德,做出自己的选择,但是选择即不属于欲望,也不属于道德,它是超越于二者的,它是一个独立的心理机制。当它起作用时,选定当中一个,才能终结欲望与道德的冲突、欲望之间的冲突、道德内部的冲突。如果人的选择机制不起作用了,人就会一直处于内心冲突中,情感上就会患得患失,行为上就会犹豫不决。

选择,是超越于选项的,在选项提供的范围内,它具有自由性,被称为自由意志。称它为“意志”是为了点明它的动力性。

起初,选择在面对各种选项时,是完全自由的,但是当它做了第一次选择,并且将该选择做为不变的选择,那么以后的选择就会失去部分的自由。比如,我选择做一个好人,并且坚持做一个好人,那么以后我的行为就只能在好人这一个范围内选择。如果我选择享乐,同时又要选择学习成绩好,而且自己智力又平平,这个时候就没有选项了。当没有选项的时候,选择机制就“死机”了,人就被困了,就感受到束缚,感受到不自由。

要解救选择机制,就是要去掉曾经的选择,就是做“减法”。比如,不选择享乐,有乐就享,无乐也受。选择机制就活了,有选项了。如果连成绩好都不选,成绩好坏平常心。那么,选择机制就有更多的选项了。

如果一路回撤,撤消所有的选择,那么选择机制就回到了最初的状态,也就是最多选项的状态,自由度最大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没有选生死,没有选对错,没有选成败,没有选祸福,则生死如一,对错如一,成败如一,祸福如一,凡事皆以平常心待之,则四面八方都是可行之路,称之为“逍遥”。

 

体验性

你可以用两种方式去了解生命,一种是“看”,是从生命的外部去看这个生命。用“看”去了解他的高矮胖瘦、能力大小、道德高低、行为对错。用“看”的方式,既可以看自己的生命,也可以看别人的生命。生命在这里是做为客体被观察的。

另一种方式是体验,从生命的内部去感受生命。这种感受只能亲自去感受,无人可以替代。这种感受只能自知,无法真实地传递给别人,别人只能共情、感应或想象。

所以我们对生命的认知就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看起来的生命,一个是体验着的生命。那么生命的成长也就有了两个方向,一个是成长“看起来的生命”,一个是成长“体验着的生命”。

“看起来的生命”到“体验着的生命”是回归。陶渊明对回归深有体会,发出了“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呐喊。

生命回归,是关注点的回归,是由“看”到“体验”的回归,是价值回归,是存在回归,是自我定义的回归。

体验由感官体验开始,到情绪体验,再到情感体验,再到意志体验。

体验需要返璞归真,首先放下别人所说的,别人所要求的,去感受自我,体验真实的自我,不加评价,让感受自然地在心中流淌,让它们有机会被自己感受到。有自我,就有得失,就有好恶,就有不平则鸣,就有自怜,就有自傲,让这些情绪自由地流淌,不要用认知去促进这些情绪,也不要用认知去压抑这些情绪。第二步,放下自我,忘记自己是贩夫走卒或高官显贵,自己只是生命,张开所有的感受神经,沉浸在感受之中,放大感官感受,放大情绪体验,在情感体验中冲浪滑行。与世界万千生命同一,与万千生命共一轮太阳,共一笼月光。以天地为家,以花草为伴;以潮汐为心跳,以清风为呼吸。

情感的语言就是音乐,聆听音乐就是与情感对话。听一段好的音乐就像是观看美丽的风景,又像是在心中编织锦缎,多彩的线,穿梭往来,或高或低。

生命的这一世,也要成就他自身内在的体验,成就内在体验的锦绣河山。

第三步,体验生命的苦难。当在生活中感受到苦难时,不要匆匆地否认它,掩盖它,而是体会它,从情感上去把握它。让它转化成心里的一首悲歌,一首挽曲。生活中具体的痛苦,只是生命悲剧的冰山一角。去体验一叶知秋来的悲凉,去看落叶被风聚拢又吹散的无奈。

每一个生命的内心里都有一滴圣徒的眼泪。我们是生命的朝圣者,生活的苦难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去找到内心里的那滴眼泪。

人间正道是沧桑,以悲剧情感做为人生的底色,人生才是厚重的,情感才是深沉的,才有真正的慈悲和仁爱。慈与爱都生于悲。

第四步,回到日常,看青山流水,看云卷霞飞,心生赞美。赞美自己所遭遇的一切就是赞美生命本身。当我们和生命一体时,无论生命长短,我们都可以鼓盆而歌。当我们和命运一体时,无论命运起起伏伏都是一首歌。

生命是一朵花,终会凋谢,但开放是它的宿命;生命是一朵浪花,终会消散,但欢快是它的宿命。

美是生命的救赎,因为美就是生命,生命就是美。赞美的行为本身就是生命。你赞美着,就是生命着!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访客评论

暂无评论  
发布评论 发布者姓名: 验证码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评论内容:

© 成都心灵之家心理咨询中心制作  版权所有 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