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目 录








《碧岩录》解析(4)

作者: 覃浪峰  发布时间:2023-09-04  查阅次数:254 次

九、如何是赵州

公案:

有一位僧人问赵州禅师:“如何是赵州?”赵州回答:“东门、西门、南门、北门。”

讨论:

“赵州”既指地名,又指人名。显然,赵州禅师将其当做地名来回答。这个回答所蕴含的禅意是什么?

我们先来看赵州禅师的另一则公案:有一位僧人问赵州禅师:“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赵州答道:“我在青州时,做了一领布衫,重七斤。”

从佛学的角度来说,这两则公案都是在讨论“缘起-自性”的问题。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这两则公案都是在讨论“抽象-具体”、“现象-本质”的问题。

如果问“赵州是什么?”回答:“赵州是一座城。”当人们以“是什么(what)”来提问时,是在追问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自性”。

如果问“如何是赵州?”回答:“人们聚集生活,有保卫安全的墙,有方便进出的门。”当人们以“如何是(how)”来提问时,是在追问事物的“缘起”,即事物存在的具体“现象”。

人们有一种思维倾向,喜欢进行“本质”性思考,不断地“抽象”,希望通过“抽象”而抵达本质(真理)。所以,禅师们要纠正徒弟们的思维习惯,从“本质思考”转向“现象思考”,从抽象的思维转向具体的思维。

“万法归一”就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过程。而赵州禅师做了一个还原的示范,“一领布衫,重七斤。”一件衣服,由很多部份组成,重达七斤。一件衣服,这个概念,是对诸多部件的综合抽象后的表述。赵州禅师用“重七斤”,将“一件”还原为“诸多部件(七斤)”。这个思维上的还原过程,就是佛法上的“缘起性空”。七斤重,就空掉了“一领衣衫”。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就空掉了“赵州”。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一”是万法的本质,万法的自性,而“一”将归于“缘起”。缘起则将“一”空掉。

本质思维是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当过度使用时,会陷入思维陷阱。比如,我要证明自己,我在追问我是谁,怎样才是幸福,他到底爱不爱我,等等,这些思维都是在寻找一种本质性的存在。

“自己”只是一个概念,有“自己”吗?没有,只有高低、体重、能力、际遇等等。如同,有“赵州城”吗?没有,只有东门、西门、南门、北门。

 “幸福”是一个概念,试着将它还原到具体的现象上;“他爱我”是一个概念,试着将它还原到具体的现象上去。不要执着于概念,不要用概念来定义自己,不要用概念来定义世界,不要用概念来定义关系。

有些时候我们要用what来提问,追问是什么。有些时候我们要用how来提问,追问怎么是。前者是抽象的本质思维,后者是还原的具体思维,两者要平衡而灵活地使用。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访客评论

暂无评论  
发布评论 发布者姓名: 验证码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评论内容:

© 成都心灵之家心理咨询中心制作  版权所有 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