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目 录








《碧岩录》解析(2)

作者: 覃浪峰  发布时间:2023-09-04  查阅次数:246 次

三、日面佛、月面佛

公案:

马祖大师病重,院主前来探视,问候道:“老师近况如何?”马祖回答道:“日面佛、月面佛。”

讨论:

据《三千佛名经》描述,日面佛的寿命为一千八百岁,月面佛则只能活一天。

这则公案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个层面,人人是佛。

院主问:“老师近况如何?”院主所指的“况”是身体状况。人的身体有健康和生病两种状态,以及由健康转病,由病转健康的中间状态。但是,人的身体能代表一个人吗?在马祖看来,是不能的。在马祖心中,人由皮囊和佛性构成,而且佛性才是一个人的根本。皮囊会变化,会朽坏,佛性是不变的,是“如如不动”的。所以,当院主问候马祖的近况时,马祖并没有回答皮囊的近况,而是回答了佛性的近况。

身体健康的人是佛,身体不健康的人也是佛,而佛性是恒定的。所以,金刚经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第二个层面,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

日面佛是一个个体,有他的特性,能活一千八百岁。月面佛是一个个体,有他的特性,能活一天。不必渴慕一千八百岁的寿长,也不必恐惧仅只一天的寿数,从外相上看,只是各尽天性罢了,从内在看,都是佛啊。

这则公案也激起了人们对“佛”的兴趣:佛是什么?佛在哪里?如果佛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内,我们是怎样感受祂?

 

 

四、无人!无人!

公案:

德山和尚到沩山禅院参学,他夹着行李,出现在法堂上。他从东走到西,从西走到东,环顾四周,说到:“无人!无人!”说完便转身出门。行至门口,又说:“我这样的行为也太草率了。”便整理装束,显出僧家的威仪,再入禅院拜见。

德山来到沩山跟前,恭敬礼拜,口称:“老师!”沩山刚要举起拂尘还礼,德山大喝一声,拂袖而出。只见德山脚穿草鞋,迈着坚定的步伐,离开了法堂。

当晚,沩山问首座:“今天来的和尚现在在哪里?”首座回答:“那僧当时就离去了!”沩山仰天叹道:“这个僧人今后将在孤峰顶上结草为庵,干出呵佛骂祖的事!”

讨论:

禅门有四种妙法,分别是: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

德山和尚的禅风既然被人称为“德山棒”,可见其彪悍、霸道。

我们通过下面“德山悟道”的故事,共情一下德山和尚,理解一下他到底体悟到什么了?为什么他要选择彪悍霸道的禅风?

德山本是一名讲僧,在四川讲授《金刚经》。一日,德山到龙潭禅师那里去,一进法堂便问:“我向往龙潭久矣,到此一看,潭又不见,龙又不现?”龙潭和尚这时从屏风后走出来,对德山说:“你已经到了龙潭。”说完便礼拜而退。

入夜,德山来到龙潭的房间,呆立多时。龙潭禅师说:“夜深了,你怎么还不回去?”德山遂道别,揭帘而出,但见外面黑黢黢的,就说:“外面好黑。”龙潭便点起一支蜡烛给他,德山刚伸手接,龙潭就一口吹灭。德山豁然大悟,向龙潭恭敬行礼。龙潭说:“你见到什么了,便要行礼?”德山说:“从今以后,我对那些老僧人的话再不感到疑惑了。”

第二天,龙潭在法堂上说:“这里有个汉子,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他日他时,当在孤峰顶上,树立我的道法。”德山和尚悟道后,便把《金刚经疏抄》等在法堂上一把火烧了,他感叹道: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皓首穷经,好似想用一根毫毛,去填满宇宙太虚;殚精竭虑,犹如想用一滴水灌满天沟巨壑)。

“德山悟道”的故事中,龙潭两次点化德山,但是第一次点化,德山并没有接着。第二次点化,德山接着了,开悟了。

龙潭的第一次点化:德山说,我到了龙潭,即没看见潭,也没看见龙。龙潭说,你已经到了龙潭。龙潭意有所指,你德山自己就是龙,就是潭。可惜德山没有领悟到。

龙潭的第二次点化:德山要回房,见外面很黑,就说“外面好黑”龙潭便点起一支蜡烛给他,德山刚伸手接,龙潭就一口吹灭。龙潭意所指的是,你心中自有光明,何须外面的烛火。

龙潭的禅风就是直指人心,你就是龙,你就是潭,你就是光,无须外求,你就是世界。让德山感觉到了内在的世界,即佛性。

德山是从“独尊”、“独有”、“独在”的角度体会到佛性的,也学会了龙潭的禅风——截断外部世界,让内部世界突兀出现。

德山“呵佛骂祖”、“焚烧经书”,都是为了“截断外流”,让“心流”得以流出来。“心流”一出,佛性即现。

虽然德山的禅风出自龙潭,但是两者却有差异。龙潭的禅风是:外在-内在。当人们的思维、行为完全依靠外缘时,龙潭突然将其打断,就像“上屋抽梯”,让人跌落,在跌落时,人要自救,突然发现了自己的内在。

比如,德山说,我到了龙潭,既没看见潭,没看见龙。龙潭说,你已经到了龙潭。

德山心里所求的龙与潭在外面,心之所系,也在外边。明明眼前没有龙与潭,但是龙潭禅师却说“已经到了龙潭”。德山肯定在心里大叫“龙潭”在哪里?当外面路断,自然有可能向内转。

第二次启发,德山要回房,见外面很黑,就说“外面好黑”,龙潭便点起一支蜡烛给他,德山刚伸手接,龙潭就一口吹灭。

德山满心欢喜地想要依靠手上的蜡烛之光,突然被龙潭一吹,外部可以依靠的东西没了,眼前一片黑,德山努力地瞪大眼睛,想看清楚一点。突然,德山发现,看清世界的不是烛光,而是自己的眼睛。佛在心内不在心外,向外是缘木求鱼; 向内,则是剖蚌得珠、破石求玉。向内,是价值向内转、体验向内转。

龙潭之法,是要发现对方处于完全依靠外缘的状态,然后,抽去外缘。人在没有外缘的情况下依然站立起来,即是开悟。

比如,心理咨询师面对一个在生活中挣扎的人,告诉他,他并不卑微,他是生命的王者。王者?既无权势,又无金钱,也没有大能,怎么是王者?是的,当向外求时,什么都没有。就像德山的眼前“潭又不见,龙又不现?”但是,龙潭禅师还是告诉德山,“你已经到了龙潭。”咨询师还是告诉他,你就是王者,你的生命生而如王者一般尊贵,你有你的天,有你的地,你有你的疆域。当生活吹灭了你手上的灯,但你心里有盏灯,你终会将它点燃。

龙潭的禅风是“外在-内在”,德山的禅风则是“众人-独自”。

德山在法堂上,从东走到西,从西走到东,环顾四周,说到:“无人!无人!”说完便转身出门。

法堂上,僧人众多,正因为有“众人”,德山才说“无人”。说到“众人”,我们自己就变成了“众人”当中的“一份子”,我们就在关系中存在。德山要将人们从关系中唤醒,让我们独自存在,而不是在关系中存在。

德山向沩山恭敬礼拜,当沩山要还礼时,德山大喝一声,拂袖而去。德山先构建一个“礼尚往来的关系”,然后,打破关系,这样就突显了“个体性”存在,不在关系中存在。这样的设计,也算苦心孤诣了。

德山的禅风之所以彪悍霸道,他是要让当事人感受到他不管不顾的个体性,让生命的个体性跃然而出。龙潭禅师是指出当事人是王者,而德山已经做出了一派王者气象,为你做了一个示范。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访客评论

暂无评论  
发布评论 发布者姓名: 验证码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评论内容:

© 成都心灵之家心理咨询中心制作  版权所有 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