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目 录








追问所能抵达的地方(上)

作者:覃浪峰   发布时间:2021-12-12  查阅次数:940 次

追问是思想的阡陌,是灵的向导。

——题记

 

追问常用的形式有:怎么做、为什么、因为什么、意味着什么、是什么、假如......是什么、怎么样、到底怎么啦。

追问能开启思维和心灵,能回溯到心灵的深处。回溯心灵包括时间维度上的回溯,因果关系上的回溯,从现象到本质的回溯,对自然状态的回溯,心灵结构上的回溯和心理动力上的回溯。

下面是一场虚拟的对话,呈现了怎样用追问来回溯心灵。

小林:“张老师,我向你请教一个问题,怎样培养良好的习惯?我觉得自己不够努力,不能持之以恒。”

张老师:“小林,我一直觉得你是我们班学习很努力的学生之一,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

小林低下头,不好意思地说:“我希望自己很优秀,更优秀一些。”

张老师接着问:“为什么要很优秀呢?”

老师的问题让小林一楞,这还需要问吗?小林笑着说:“谁不追求优秀?”

张:“是的,许多人都追求优秀,但是背后的动力可能各不相同。你是为什么追求优秀?”

小林思忖了一会儿,说:“我一直就有这个想法,希望自己比别人优秀。这个想法可能开始于初中。我是从农村考上城里中学的,因为经济的原因,而且见的世面又少,很多时候被同学们嘲笑。那时,我就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很优秀。”

张:“因为被嘲笑,于是你决定要优秀。这里面有三个要素,被嘲笑、做决定、优秀。我想做决定这个要素还是很重要的。”

林:“是的,其实很多人都有被嘲笑的经历,但他们未必会下这样的决定,或者去坚持这样的决定。”

张:“是的,一个人面对嘲笑,在心理上有很多选择,比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地在心理上回避;也可以贬低同学来维护自尊;也可以责怪父母来转移愤怒;也可以自暴自弃或自怜自艾。我想,你下这个决心,应该是体现了你的自由意志。”

林:“我想应该是吧。那时,我下了决心,人就轻松了一些,好像看到了希望,有了盼头。”

张:“你说:‘那时,下了决心,人就会轻松一些’,我想这个轻松里面应该有自尊得到了维护的轻松。”

“是的,好像未来的我让今天的我有了尊严。加上我又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说完,小林笑了一下。

张老师也面带笑容地问到:“我见你笑了,这是意味着什么?”

林:“自尊心强,其实也是双刃剑,能积极向上,但有时候又觉得太敏感了。”

张:“这样说来,你下的决心是要让自己变得优秀,但其中的含义更多的是要胜过别人。对吗?”

林:“你说得对,我追求优秀就是要胜过别人,比别人过得好。优秀是胜过别人的一种方法。我认为过得好,最重要的是有钱。所以,我选择了金融专业,其实我喜欢机械,喜欢做各种各样的东西。”

张:“你的意思是说,你的生命轨迹被这样的一个决定改变了方向?如果按照生命自然的发展,其实不会这样。”

林:“我想是吧。如果说一切安好的话,我不被嘲笑,不下决心去雪耻,我可能会选择学习机械,会在一个工厂或研究所里拿着不高的工资,过一种平淡的生活。”

张:“我在想象,去从事机械工作的你,其实一定也会力争优秀,但这个优秀和在挣钱上的优秀,应该有点不一样。”

林:“对的,你做一件自己很喜欢的事,那么你所要的优秀,是把事做好,而不仅仅是胜过别人。甚至把事做好,比胜过别人更重要。”

张:“是不是会从容些?”

林:“是的,就不浮躁了。”

张:“哦,你刚开始提到的,希望自己更努力、更刻苦,其实这个愿望的背后有焦虑,是吗?”

林:“是的”

张:“你刚才提到一个词,‘雪耻’,我能不能理解为,你走上了一条为尊严而活的人生之路。你来人世间走一遭,其意义就在于被人尊重、很受尊重的过一生。”

林:“听你这样总结,想起来,真的是样的!”

张:“你刚才说‘如果一切安好’的话,你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这个时候,你争取优秀就没有焦虑。这个优秀主要体现在事情上,而不是与别人的比较上。是吗?”

林:“是的”

张:“这就是说,有两种优秀,一种是基于与人比较的优秀,一种是做事的优秀。前者其实是为了获得尊重,后者才是真正的做事,所以后者没有焦虑。焦虑是因为尊严问题引发的。”

林:“是的,你这样说,我好像完全明白了。”

张:“看起来,尊重对你而言非常重要,你要用一生去争取它,守护它。可以说尊严感是你的一座灯塔,给你方向;也可以说尊严是一个你没有完成的心理任务。我想,以后,我们应该用时间好好去探索一下其中的奥秘。”

林:“好的,谢谢老师!今天和你讨论,让我自己的思路清楚了好多,谢谢!”

 

分析:

怎么做:“怎么做”是对手段提问,是已知目的求解手段。“怎么做”是指向未来和未知的提问,是向一个对自身而言未存在之物提问。对话中小林以“怎么做”来提问,但老师将这一问题转化为“为什么”。老师将学生以为的目的(更努力),作为手段,求解更原初的目的(为什么需要更努力)。这是对心理动力的回溯。

如果学生向老师提问“怎么做”,暗含了一个前提,老师有这个存在之物,所以需要老师将这一存在之物给予学生。如果是个体向自己提问“怎么做”,这是激发自己的创造力,由创造力来回答这个提问。

为什么:“为什么”提问,是将当下的存在作为手段,而去求解目的。比如,“你为什么要来?”,“来了”,是当下的存在状态。而“为什么要来”,是追问目的。“为什么”是反省回溯,答案在自身身上已经有了,通过反省就能得到。而“怎么做”是创造发展,起初没有答案,需借助于创造或者学习,对自己而言是无中生有。

人性探索:“谁不追求优秀”,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追求优秀”是人的共性,就是必然性,因为是必然性就不需要追问原因了。我们平时都生活在自己对人性理解的局限里,生活在一堆自认的“必然性”之中,不习惯突破局限,只在自己理解的人性里面分析自己、改造自己。回溯之旅就是要不断向我们自以为的‘人的共性’提问,这就是人性探索。比如,人都怕死,这是人性。如果我们追问“人为什么怕死”、“死亡对人意味着什么”、“怕死到底怕什么”、“人假如不死会怎样”这些就是探索人性。

因为什么:“为什么”是追问内在动机(目的),而“因为什么”是追问引发动机的刺激物。当问“为什么”的时候,人们有时会按“因为什么”来回答。比如,“你为什么要来?”答:“天冷了给你送衣服。”天冷是“外因”,“关心你”是动机(目的),“来了”是结果。“关心你”这个目的被隐去了,这就没有直接回答“为什么”,而是回答了“因为什么”。这种曲折,就有了含蓄的意味。

对话中小林没有直接回答“为什么要很优秀”,却不是出于含蓄,而是已知手段求解目的有时并不容易。因为目的可能藏于潜意识之中,而不能自知,需要探索。于是引入时间这条辅助线,将当下的存在(更优秀的想法)作为结果,而将过往作为原因。因为过往总是可以回忆的,所以原因总能找到。借助个人的历史过往就可以将“为什么”这一提问转化为“因为什么”,这样就降低了求解的难度。这是在时间维度上的回溯、因果上的回溯。

因果关系并不一定是必然性关系,无论是内因还是外缘,在抵达“果”之前,中间可能都要夹着一个“自由意志”的选择。只是人们往往会忽略这个“自由意志”。比如,因为外面下着雨,所以我撑伞出去了。在这个因果关系中,人们如果忽略了自由意志的选择,就会错误地以为下雨与撑伞是必然性的关系。其实两者不是必然性的关系,只是因果关系,中间还夹着自由意志。下雨是外缘,我怕淋雨是内因,选择撑伞是自由意志的结果。之所以说自由意志存在于此处,是因为还存在着众多的选择,比如,可以穿雨衣,还可以不外出等等。自由意志永远存在,因为在任何场景下,都有可选项。比如,革命者可以在不自由的牢狱中,选择“愿把这牢底坐穿”。痛苦的坐牢和勇敢的坐牢是两个选项。

在教育问题上,人们往往将因果看成必然,而忽略了学生的自由意志。其实学生的成长是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家长学校环境是缘,孩子的内在品质是因,再加上孩子自由意志的选择,才构成了最终的结果。让孩子学会使用自由意志,是教育的一个重点。

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什么”是从现象推导本质。有主体才有本质,如果没有人这个主体,那么世界只是一堆现象,其实连现象都称不上,只是一堆素材。“意味着什么”总是针对某个主体的意味。比如,我们可以问,太阳对人类意味着什么?人类是主体,太阳是客体;或者问,月亮对太阳意味什么?这时太阳被主体化了。我们如果问,世界对我意味着什么?我是主体;如果问,我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世界是主体,我是客体。这时可能会体验到个人是多么的渺小。“意味着什么”是本质回溯。

假如......是什么:老师用“假如......是什么”的方式,构建了另一个小林的平行宇宙。在这里看到了小林的另一种存在。在另一种存在之中,小林可以暂时从当下的心灵束缚中走出来思考问题,去体察自己的本原。这就是自然回溯。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假设,一株植物的根没有遇到障碍物它会怎么生长。这个假设性的想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根的本原,根的原初方向。

两种优秀:老师区分了两种“优秀”,由于有前面的铺垫,小林完全能感受到这两种“优秀”的区别。老师采用了下定义的方法,即“是什么”的方法。用此方法,老师帮助小林看到了“优秀”里面的内涵,即“优秀”的组成。这是结构回溯。

尊重:这场对话以“优秀”这一话题开头,结束时区分出了两种优秀。发现如果“优秀”中混入对“尊重”的需求时,优秀也就不纯粹了。可以看出,对纯粹优秀的追求并不会带来焦虑。焦虑是由于对尊重过度补偿产生的。在小林身上,追求优秀只是手段,目的在于被尊重。至此,这就回答了老师开初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要很优秀”。起初小林无法回答这个“为什么”,转而用因果的方式回答了。然后,老师与小林一起从因果的答案中,渐渐剥离出“为什么”的答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的答案包含在因果的答案之中。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能把因果的答案就直接作为“为什么”的答案。

总结:对话是一趟心灵的旅程,我们在追问中走到了“尊严”和“尊重”这里。目前,小林被困在“尊严”“尊重”这座山中,只有翻过这座山,他才能自由地生活。“尊严”“尊重”是关于人性的基本概念,这两个概念是一对。“尊严”是主体性的描述,是主体自身的状态;“尊重”是从客体的行为来描述主体的感受,客体有尊重的行为,主体才有被尊重的体验。接下来,我们要追问这一对概念,进入其中,去了解它们的结构。如果说人性的基本概念像是原子,那我们将要展开的旅程,是去探索电子和质子。

 

覃浪峰   2021年12月于成都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访客评论

暂无评论  
发布评论 发布者姓名: 验证码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评论内容:

© 成都心灵之家心理咨询中心制作  版权所有 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