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是人类最古老、最强大的情绪之一。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或多或少都有过体会。比如说当我们做出有违社会道德的事时,我们会体会到对自己不耻的感觉,因此有种说法认为形成一定的羞耻感有利于社会道德标准的执行。也就是把好坏的社会单一判断与个人的情感链接起来。这种情感链接在社会层面上会促使人更自觉的维护社会准则,但是如果以这种手段来维持社会秩序的话,无意会形成一种羞耻导向的文化氛围。而这种文化中生活的个体更容易产生因羞耻感带来的心理问题,进而也影响到人际关系。甚至可以这样比喻,羞耻感如同潜伏在关系下的鱼雷,随时有可能浮上水面,伤害我们的感情。所以在这里希望就这种情感的特点、产生以及如何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进行探讨。
一、羞耻感
心理学家弗里斯是这样描述这种感觉的:“羞耻,就是害怕被人指责或被人视作糟糕。羞耻,就是觉得自己像个外人,被人拒绝,被人排挤,没有归属感。羞耻,就是觉得自己不好的地方被人看到了,于是尴尬、自厌。羞耻让我们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值得人爱。”容易羞耻的人,特别为负面的“自我”而烦恼,这种人,在各种情况下都会自动自发地贬低自己。所以相比于其他情绪,羞耻是自己对自己的无情攻击。
羞耻感更多的是一种低价值感带来的耻感。这种耻感的来源一般有两个方面:在内心深处坚信自己能力不足;在内心深处坚信自己不值得爱。还有一种羞耻感更多的与文化禁忌有关。比如性方面、道德方面的认识与社会的不相容性(有可能是实际不相容,也有可能是在想象中不相容)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羞耻感。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主要是与自我价值感相连的羞耻感。
从这个意义上说羞耻感和自卑感一样与个人的低价值感密切相关,因为两者都与消极的自我认识有关。有自卑感的人不一定都有羞耻感,但感受到羞耻感的人都有自卑感。自卑感容易伴随着无力感进一步发展出自恨的情绪;而感受着羞耻感的人深深的为自己的“不行”而觉得耻辱,羞于出现在公众面前,所以回避行为明显,把大量的心理能量用于掩饰自己的“难堪”以至于我们常常看到羞耻感重的人伴有明显的精神低迷。羞耻感重的人也更容易体会到委屈感,被欺负的感觉。这是因为他们除了逃避、掩盖行为,也会通过不犯错误、追求完美来避免负面评价。但是不管他们如何的小心谨慎,力争让对方满意,都会有被对方负面评价的时候,这时他们就觉得特别委屈、无助、不被宽容的感觉。所以体会到羞耻感的人会感觉到一种“不配活着”的感觉。耻于活在世上,我是如此努力了,但还是如此的不行,如此的不值得存在于这个世上,所以羞耻感的发展容易引发抑郁甚至自杀。
二、羞耻感的产生
对于羞耻感的产生除了开头提到的社会文化外,个人特质和家庭影响是重要的原因,而家庭代际的影响又远大于个体生理基础。孩子从父母等直接养护人那里习得的道德情绪风格、父母的养育方式都影响着羞耻感的形成。父母等容易羞耻的倾向会通过直接的榜样过程或其他形式的认同过程传递给孩子。而且这类父母的道德标准、行为标准一般高于周围的其他家庭标准,教条而刻板。他们不仅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也要求孩子,而孩子一般难于达到此标准,自然也很难取得父母的认同,所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相比于其他孩子他们得到来自与父母的认同更少,而来自父母的认同和肯定是孩子初期自我价值感的重要来源。除此之外父母的养育风格也直接影响孩子的羞耻感的形成,比如一再受辱往往就会导致羞耻感。孩子如果在成长过程中,经常被公开的惩罚,受到嘲笑、需要总是得不到满足,惩罚过重,那就很有可能问自己“我哪里错了,为什么要受到这样的对待?”他们会怀疑自己一无是处、不值得爱。这些经历都是滋生羞耻感的沃土。
三、羞耻感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A先生与妻子吵架时情绪容易失控,伴随着竭斯底里的吼叫或者哭泣,这种吼叫既有愤怒但更多透出一种委屈感、无力感,就像被欺负的小孩。而吵架的原因大多是妻子指出丈夫的一些小失误。先生的反应与吵架的缘由表面上看起来极其不符。经过咨询,原来A先生的父亲对A要求极严,惩罚严厉,在成长的过程中,A先生感觉到不管如何努力都不能达到父亲的要求,总觉得自己不行,为了争取父亲的肯定A极力地做好每一件事来取悦父亲,但即使这样也难逃父亲的嘲笑。这种取悦父亲的努力为给他随后的感受到委屈埋下了伏笔,而失败又积压下徒劳感。最后这种感觉汇集成对自我的否定,当别人指出A的不当行为时,他更多的不是感到“我做得不好”,而是“我不好”。既然我已经如此的努力了,仍然还是不好,我多么的无力啊,我是如此的毫无希望,我的存在让我感觉多么耻辱啊。我的父亲不觉得我好我的妻子不认为我好,我在他们面前多么可悲---这就是他们的内心感受,所以每一次的夫妻吵架就是重温一遍儿时的噩梦。
咨询首先让A先生认识到他的这种情绪失控不是来源于夫妻吵架本身,这个情绪早就在他与父亲的关系中形成了。这种认识降低了A先生对夫妻关系的担心带来的焦虑感;然后,通过理清他与父亲的关系,A先生认识到自己的实际能力与他感觉到的能力是有很大差距的,能力低下的感觉更多的是来源于他父亲的过激教养方式。这种认识阻断了他对自己的否定,对自我开始有了良好的感觉,耻辱感下降,进而不再容易把夫妻的一些小差异上升到对他个人的否定上来。并且开始培养从自己的现实表现来发展出自我评价的能力。而对A先生的妻子来说先前丈夫不可理喻的情绪表现此时也可以理解了,针对丈夫的这个情况妻子在生活中尽力做到赏识和包容。
四、通过过去,理解现在,塑造未来
我们所有人都是自己过去的产物。为了理解我们的行为,我们必须探索我们的人际关系史,特别是和我们原生家庭的关系史。因为早期经历在我们身上留下了深刻印记,所以我们倾向于重复过去的一些行为模式和情感模式。我们需要确认哪些重复出现的主题和模式与现在的心理困扰有联系,探索过去与现在的联系,理清那些情感模式中哪些不利于适应我们新的生活和关系,哪些有利于适应。从而我们才可以从过去的魔咒中解放出来,获得面对未来的新的情感力量和生活启示。
邓雪梅 2014/12/28 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