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背叛是两性亲密关系的一方对另一方出轨行为的道德评价。用背叛来描述两性关系之外的出轨行为,显然是站在受伤一方的角度来说的,有时出轨一方出于内疚,也会使用这个词来评价自己。背叛者成为婚姻或感情的叛徒,受到社会和家人的谴责,受伤一方更是可以站在道德的高度申讨对方,怀着委屈和愤怒。
婚恋咨询经常涉及背叛的话题。本文希望站在中立的角度,对背叛和恐惧背叛做一些人性的探索和理解。
道德是属于个人的超我标准。一个人的内心有着不同层次的道德标准,低层次的标准服从于高层次的标准,人们遵循着自己内心的道德法则行事为人。如果一个人认为“一段情感或婚姻是不可以背离的”,同时又持有“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价值观,当后者成为更高位阶的道德时,一旦爱情和婚姻发生冲突,他就会选择爱情。然而,如果在他的内心还有更高位阶的道德是“不能因为自己的幸福而伤害孩子”,那么他就可能为了孩子的利益而放弃爱情。否则,他就会背负巨大的道德压力,感觉自己好像背叛了自己。
自我背叛可以构成强烈的内心冲突,自我谴责的强大力量能够将自己重新拉回良知的轨道。但来自他者的谴责则不然,如果不符合自己内心的道德法则,就很难对自己造成影响。所以,被指责为背叛的,不一定认为自己是背叛。
在咨询中,关系受害方对于对方的出轨行为,不同的人会采用不同的说法。有的会说“我被他骗了”,受骗的说法背后有对方蓄意伤害的意思,好像自己是只无辜的羔羊,而对方是头披着羊皮的狼。说“我被他抛弃了”的,内心有一个无助的小小孩,对方就好像是个不负责任的父母,而说“他背叛了我”的,是在用对错做一种道德评判,背后的逻辑假设是,从关系缔结那天起,你就应该只属于我,包括你的身体、情感就都应该符合我的价值观。因为我的观点才是对的,我就是这样做的,所以你也应该这样。
在这里,受伤者可能把对关系的忠诚看成是第一位的,他们有的自己就做得很好,有的只是强调别人做到。这是他们内心需要固守的道德标准,对这一标准的坚守,是对自我的保护,保护自己不去面对自我无法承担的痛苦。
对于女性来讲,首先是生存恐惧。因为性别的生物性差异,女性要怀孕和养育后代,缺乏创造生存财富的精力和时间,就需要依靠男性提供安全的经济来源。自然选择的结果是,能够成功依赖环境的女性后代更容易存活。这或许就是女性情感依赖的生物性根源吧,男性对待自己的情感不专一,女性就会存在生存上的不安全感。
再者是心理原因。部分女性经济条件优越,完全没有现实的生存焦虑,但仍然恐惧背叛。这与社会文化、家庭教育,以及早期依恋创伤密切相关。一些地区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助长了女性对男性的依赖性,障碍了她们独立精神的发展,表现在对两性情感的责任上,她们要求丈夫对自己专一的感情负责,而无力承担自己情感选择的责任。家庭教育中对女孩的过度保护造就了依赖人格,她们不仅内心有深刻的无助感,只有靠理想化他人的善意和专一来获得内心的平安,而且自我价值感也完全依赖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所以,忠诚的价值观对她们来说就如同信仰一样不可动摇,男性的背叛意味着自我价值和原本信靠的理想化世界的坍塌。早期依恋创伤所带来的分离焦虑可能被亲密关系的丧失所诱发,这是一种埋藏在无意识深处的痛苦,当事人根本无法面对。
在男性方面,尊严文化带来巨大的自尊压力,是男性恐惧背叛的重要原因。雄性的生理特点决定了男性需要尽量多的获得交配权才能使自己的基因得以传承,同时需要确保对方孕育的后代是自己的。自然选择的结果是,花心的、占有欲强的男性就有可能获得更多自己的后代。男性的尊严文化或许是雄性生存法则演变的结果,他们以独占异性,或占有更多异性为荣。如果说女性的占有欲是理想化对方,偏重占有对方的情感,来获得安全感和体验自我的价值;那么男性则倾向于物化对方,更看重占有对方的身体,来感受自己的尊严。对方的出轨行为无疑是对这一尊严的辱没,甚至对方不是处女都会被体验为自己的耻辱。
当然,男性也可能存在依赖和依恋关系丧失的恐惧,并因此而恐惧背叛。这些无法逾越的痛苦只有通过要求对方坚守忠诚的道德准则才能避免。然而,要求别人遵守自己内心的法则终究是被动的,别人按照各自的价值观生活,难免会威胁到自己的信念。如果在他们的道德体系里还没有可以超越忠诚的道德信念,他们就始终会为别人的背叛而苦恼。
超越忠诚的道德信念不是没有,比如尊重和爱。尊重他人独立于自己的价值观,不再把自己的道德信条强加于人,而是学会自己为自己的痛苦负责;爱是站在他人的立场,将自己的占有欲升华为给予的精神需求。这种升华是内心富足的自然表现,因为爱也是人性本身的需要,是内心丰富和力量的自然流淌。具有尊重和爱的道德性情的人,在深层的情感关系中可以有效地减少对背叛的恐惧和愤怒,出轨行为可能只是被看作对方的选择,对方有权这样选择,虽然自己也会有沮丧、遗憾或悲伤,但不会有强烈的恐惧和愤怒。
德性是愤怒和恐惧的止息。但德性的获得决不是道德说教的结果,更不可以通过克制和压抑来成就,而是一个自我修通的自爱过程。以真诚负责的态度,看清那些我们原本固守的自以为真理的信念,审视那些还不被我们察觉的个性弱点,面对自己内心一直需要防御的痛苦,我们才有可能认识自己、理清自己,修通自己,丰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