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 机构简介 | 联系我们 | 专家介绍 | 咨询指南 | 心理障碍手册 | 症状与咨询 | 婚恋·情感·性 | 儿童青少年 | 覃浪峰专栏 | 陈虹专栏

在线心理测评 | 心理问答 | 心理学词典 | 职场心理 | 理论探索| 心理画廊 | 每日灵粮 | 心理学培训 | 心灵之家资讯 | 网络/电话咨询




 

【心灵寄语】

  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紧张、失眠……生活从此失去了应有的色彩。是什么囚禁了生命,禁锢了自由?让我们和你一起面对困境,穿过层层迷雾,去解开尘封的心灵枷锁,重归生命的自由。    

【联系方式】

预约电话:028-86088116
QQ 号:404955902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
     上午9点--晚上21点
地  址:成都人民南路四段27号商鼎国际2号楼1单元406号


情绪调节的三个误区

作者: 陈虹  发布时间:2013-09-08  查阅次数:16021 次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不能放纵、漠视和控制孩子,应该在尊重的基础上帮助孩子获得自尊和独立能力的实现,否则就只能培养出问题孩子。同样,对待情绪就像对待孩子一样,如果我们用放纵、漠视和控制的态度对待它,也只能是推波助澜,越演越烈。

1)放纵

放纵是一种任性的状态,任由自己没有理性。让自我完全听命于情绪,由情绪来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这时的情绪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肆无忌惮地横冲直闯,在践踏他人的同时,也在摧毁自我的理性,使自我变得更加脆弱。

Z同学经常放纵自己的负面情绪。烦躁、愤怒时大发雷霆,谩骂、摔东西,甚至动手打人。这时的她完全失去理性的判断,觉得对方就是自己痛苦的罪魁祸首,恨不得撕碎对方而后快。而恐惧、焦虑时又会变得极其无助,像个可怜的婴儿必须马上得到抚慰,一刻不能耽搁。

强烈的情绪化正是依赖性的表现,无论愤怒还是恐惧,都在试图传递一种信息,就是只有对方才能为我的痛苦负责。情绪的发泄就好像是个任性孩子的哭闹,声音越响亮就越容易得到关爱,这里多少有些无意识的夸大和表演,某种程度上成了引人注意的手段。恐惧的夸张表达能够得到更多的怜惜和帮助,而愤怒、怨恨等情绪除了引来关注,同时也能刺痛对方,使对方因为恐惧、内疚等情绪而就范,这显然带有威胁的性质,尤其是对真正关爱自己的亲人,情绪化的表现最容易达到目的,所以越是面对亲近的人,情绪化的放纵行为就越是严重。

Z同学从不在外人面前情绪化,在老师同学眼中她是个文静的女孩,甚至还有些胆小,但一旦回到家中就像变了一个人,情绪变化无常,一点不如意,就冲着父母吼叫。如果说她是管不住自己的情绪,那为什么在学校又不会发作呢?这说明她并不是不能克制,而是有选择性地不控制,对于爱她的家人她选择了肆无忌惮地发泄,而且有意无意地渲染情绪,来达到自己控制对方的目的。

可见,放纵情绪的背后是想要利用情绪来达到自己控制对方的目的。出于这种目的的情绪表达,不但不能缓解情绪,反而会使情绪越演越烈,没完没了。因为当事人根本就不想为自己的痛苦负责,只想通过情绪让别人就范,为自己不愿面对的局面负责,如果一种情绪不能达到目的,情绪还会不断升级,直到达到目的为止。

情绪在这时被当成一种能够制约别人的工具,当事人以为这样就可以控制对方,完成依赖,理所当然地逃避自己的人生责任,然而,这种自我中心式的依赖方式并不是没有代价的。

    代价一是当事人因为长期依赖而缺乏责任能力的锻炼,致使自己的年龄和心智的发展严重脱节。虽然年龄在增长,智力因为学校教育在提高,但心理年龄却很幼小,承受挫败、丧失、孤独、压力的能力都非常弱,一旦真正步入社会,就会变成所谓的草莓一族,完全无法适应一个真实的世界,一点挫折就可能将自己击垮。即使以前的学习成绩很好,智商很高,也难以适应现实的生活,难以发挥自己的天赋,成为名符其实的高分低能者。

代价二是被自己放纵的情绪所伤。放纵情绪的同时也就放弃了理性,汹涌而来的情绪像洪水一样冲击着自己的神经。虽说这些情绪里面有一部分是自己有意渲染的,但这种表演常常是如戏极深,以致骗过自己的意识,连自己都信以为真了。这种假戏真做的习惯性幻觉,又会进一步蒙蔽理性的眼睛,使自己完全被情绪所淹没,成为情绪的奴隶。这时,自我也会体会到深深的无助,一种似乎无法摆脱的无奈。        

代价三是易形成自卑和内疚心理。推卸责任放纵情绪,看起来好像是自己占了便宜,其实从自我的角度来看却是在弱化自己,被情绪驾驭后所产生的无助无能感也会进一步摧毁自我的自信心。在这种情绪化的交往方式下,且不说别人的消极评价会影响自我对自己的看法,就是自己本人也难以喜欢自己。虽然外在强势,但内心深处会因为自己的脆弱而自卑。同时,因为自己的情绪伤害到自己的亲人、朋友,自己受到良知的谴责就难免会内疚。自卑加上内疚就可能产生强烈的自恨情绪,严重的导致自残、自杀行为。

    真是得不偿失啊!放纵情绪者在利用情绪来控制他人,推卸人生责任,维护自我中心的同时,也放弃了自我成长的机会,使自己长期处于情绪失控的状态。而责任终究还是躲不过的,逃避的结果只能给自己带来更为艰难的处境。

2)漠视 

    如果说放纵情绪是依赖他人来逃避自己内心的脆弱,那么漠视就是直接掩面不看它,假装真实情绪不存在,以为不关注它就可以自行消失,有点像掩耳盗铃,希望通过不面对来避开它的影响。

    M女士处理情绪的“绝招”就是不管它。她还常常用这个经验教导女儿,每当女儿悲伤哭泣,她总会责备女儿不够坚强。在外人的眼中,M女士是个非常坚强的女人,虽然经历种种人生磨难,但她从不向人倒苦水,也看不起别人有脆弱的表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好强的女人,却有一个酗酒的毛病,喝醉了就开始发泄自己的情绪,悲哀、愤怒、恐慌向潮水一样涌出,令周围的人不知所措,但酒醒之后就什么都忘了。如果一段时间不喝酒,就会出现心情烦躁、入睡困难。

    这正是M女士“绝招”的后果。情绪有它自身发生和演变的规律,如果我们不尊重这一规律,甚至否认它的存在,就很可能造成压抑,被压抑的情绪自己意识不到,以为它早已不复存在,但它却会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溜出来表达它自己,并且压抑越多,表达地就越猛烈。

漠视是我们不愿面对某种负面情绪的表现,这里用到一种心理防御方式,叫做情感隔离,就是不让自己意识到这种情绪的存在,是一种对情绪的直接压抑。有两种原因可能导致这种压抑。

一种原因是观念、习惯等导致的情绪回避模式,这种方式一般从幼年生活环境中习得。酗酒的M女士就属于这种情况。她的原生家庭是个表面上很和谐的大家庭,为了维护这种外人眼里的和谐,彼此之间都只交流“应该”谈论的话题,而且家族的道德中鄙视脆弱,崇尚坚韧,所以家族成员都习惯性地掩藏自己真实的感受,尤其是痛苦的感受,几乎没有真实的情感互动,只有应该说的话,应该做的事,真实的感受似乎成为一种天然的禁忌。久而久之,就连什么是自己真实的感受都已经难以觉察了。所以在清醒状态,M女士几乎感受不到自己有什么负面情绪,甚至还教导女儿,要向妈妈这样乐观开朗,对什么都无所谓。而在醉酒后,当压抑的心理防御被酒精打破,她就像变了一个人,被压抑的负面情绪如洪水般涌来,完全将她淹没。

    另一种压抑的原因是不能承受负面情绪的打击,它可能导致自我崩溃。这种情况也可以说是潜意识对自我的保护。比如,与亲人分离的幼童,因为幼小的自我无法面对分离的恐惧,就可能出现情感隔离,让幼小的自我不至于过度恐惧。压抑使自我感受不到分离之苦,即使成年以后再描述这段经历,也好像是在叙述别人的故事,没有多少情绪反映。然而,这些被压抑的恐惧,却会在不经意间严重影响到现在的生活。

    W女士年幼时与母亲分离,说起当时的感受她已经没有记忆了,听父亲说自己当时很乖,也没怎么哭闹。她现在的问题只是不能接受和同住一年多的室友分离。想到一个已经熟悉的人就要离开,心里就涌出一种莫名的恐慌,这种感觉不是第一次了,以前也有类似的情况。自己也觉得奇怪,为什么一个普通的分离也会导致如此的情绪。这正是幼年被压抑情绪的再现。分离只是一个诱因,被压抑在潜意识里的情绪需要有一个表达自己的出口才是问题所在。如果说当年的自己还不能面对这些情绪,潜意识为自我做了保护,那么现在的自我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所以潜意识的防御减弱,被压抑的情绪就借着这个诱因释放出来。这也是在提示W女士,是关注清理这些情绪的时候了。

    情绪有时就像一个小孩,如果我们对他的哭闹漠不关心,他就会更加强烈地表达自己,直到引起我们的注意,得到我们的关爱才肯罢休。

3)控制

    控制是直接针对情绪的一种压制。虽然自己已经意识到有情绪了,却不允许自己出现或者表达这种情绪。这种对待情绪的态度必然导致自我与情绪之间的战争,这是一个对情绪推波助澜的过程,想要消灭情绪却反而让情绪更加强烈。

    强迫思维就常常是不允许某种情绪的出现。C同学非常担心自己的紧张情绪,不论是作业、考试,还是与人相处,她总能觉察到自己的紧张,她不想自己总这么紧张,于是特别在意这种情绪,试图控制不让它出现,甚至在自己还没有紧张的时候都不断提醒自己千万不要紧张,结果却是事与愿违,紧张情绪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是更加强烈了。

    对抗情绪所带来的内心冲突,是一个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现象,自己打压情绪的力量越大,收到情绪所带来的影响力也就越大,而这个反过来击倒自己的力量,正是自己强化的结果。也就是说,是自己的厌恶和恐惧赋予了这些情绪以巨大的影响力,使一些本来并不会造成影响的情绪被过度关注,而且是负面关注,从而把这种情绪变成了具有可怕影响力的情绪。

C同学的紧张最初发生在考试前和上课听不懂的时候,考前有一些紧张本来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它有助于我们的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更敏捷地运转,提供一种紧迫感来帮助我们按时完成考题。如果考试都如闲庭信步般地放松,恐怕连题都做不完。但C同学却不能接受这种正常的紧张,她要求自己完全放松,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正常发挥考出好成绩。

于是C同学开始敌对出现的一点紧张情绪,认为它就是自己考不好的罪魁祸首。这样,正常的紧张情绪被妖魔化,致使这种情绪一旦出现,就会带来非常无助的、恐惧的内心体验,从而扩大了紧张的影响力,这完全是一个自我暗示的过程。再者,由于对抗紧张耗用了自己主要的精力,无法全神贯注地做题,确实影响到自己的临场发挥,导致考试失利,这笔坏账又被算在紧张的头上,进一步夸大了紧张的恶劣影响,增加了负面暗示的力量。

就这样,对抗紧张的战争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由于自己的状态越来越差,紧张的罪责就越来越多,自我对紧张的敏感和恐惧也越来越重,这种过度敏感的恐惧本身就会造成紧张,形成强大的心理暗示,将紧张的程度和范围变得越来越大,从考前紧张、听不懂紧张逐渐泛化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紧张对自己的影响力最后导致自我崩溃,无法再上学读书了。

    显然,这一切并不是紧张本身造成的,都源于那个“完美”的内心要求,源于自己对情绪粗暴的控制,而控制就一定会带来失控的焦虑,从而加重原来的情绪。所以,任何一种对情绪的控制都是对情绪的强化,使被控制的情绪更加强烈。这种与情绪的斗争总是会以失败告终,想要控制情绪却其实是被控制的愿望牵着鼻子走,最终被情绪所控制。

    不允许情绪表达也是一种危险的控制方式,这里虽然没有对抗情绪的战争,也没有漠视带来的情感隔离,当事人对于自己的情绪是有觉察的,对这种情绪也并不厌恶,但却因为某种观念或个性原因,从不表达自己的情绪。就像给自己的情绪筑起一道高高的堤坝,把情绪的涓涓细流蓄积成一座大坝,一旦大坝崩塌,自我就可能随之崩溃。

不表达导致的情绪悲剧不胜枚举,最后总是以无法挽回的遗憾收场。L先生的妻子因为丈夫坚决离婚来咨询,原因是丈夫再也不愿忍受妻子的情绪暴力。在长达几年的关系中,妻子确实比较强势,经常要求丈夫做这做那,从不考虑丈夫的感受,丈夫一直都逆来顺受,总是委屈自己迁就妻子。他们平时很少发生冲突,妻子误以为丈夫这样是出于对自己的爱,并没有什么委屈,更不会意识到这会威胁到自己的婚姻,直到这次丈夫突然坚决地分手才知道,原来丈夫早有不满,已经忍无可忍了。

L先生就是采取隐忍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情绪,从不表达自己的不满,才会导致妻子的误会,使这种让自己倍受伤害的关系模式得以延续。如果L先生能够及时地沟通自己的痛苦,拒绝妻子的无理要求,自己也不会遭受如此大的委屈,同时,妻子也可能因为珍惜彼此的关系调整自己的相处方式,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不会像现在,连挽回的机会都没有了。这是妻子的失败,也是L先生自己的失败,婚姻关系没有谁赢谁输,只有两败俱伤。虽然两人曾经相爱,但这种爱却被长期的隐忍消磨殆尽,再也无法挽回,不禁令人惋惜。

    那么这些控制情绪的动力又是从何而来呢?来源于自我刻板的观念和要求完美的个性。

刻板的价值观是指一些缺乏灵活性的绝对化观念,比如“男儿有泪不轻弹”、“悲伤是懦弱的表现”、“人应该是坚强的、宽容的,不应该有软弱和不满。”等,这些观念不允许某些情绪的出现,所以自我会有意识地隐藏它,来伪装自己的强大和清白。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让自己更加纠结和受制于这种情绪。

L先生之所以那么久不表达自己的痛苦,拒绝妻子的无理要求,就是因为他觉得“爱一个人就应该处处迁就对方,否则就是自私的,而人不应该自私”。这个观念好像很符合主流文化要求,但当一个人还没有那么高的修为时,就只能自私地做着“无私”的事,目的不是出于真爱,而是为了维护自我在这种价值观下的清白。这种清白的代价就必然是怨恨,因为自己的内心是不舒服的,而自己又都做的是正确的事,所以这个不舒服的责任就一定在对方。这在心理学里叫做“自我阴影的投射”,当自己成为圣人,对方就会变成魔鬼。这种感觉必然会造成敌意,使两人的心越走越远。

    可见,放纵、漠视和控制都是对负面情绪的蛮横干预,缺少应有的尊重。其实,负面情绪与正面情绪一样,都是自己内心感受的表现,无所谓好坏、对错。它们只是一种提示,提示自我存在着不安和不满,进而思考应对的策略和自我成长的方向。因此,情绪调节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尊重和理解自己的负面情绪,探究和领悟情绪的个性根源,提高相应的心理能力,比如吃苦和抵制诱惑的毅力,成为自我的主人而不是欲望的奴隶;建立真正的自尊感,不因挫败而否认自己;承受孤独和丧失的能力,不会因此失去自我而陷入崩溃等。随着心理能力的提高,自我也就有能力放下那些对欲望、安全、尊严、完美的执着,负面情绪自然会随之减少,这才是真正的情绪管理之道。

 

访客评论

言之有理,赞

刘明琴

发布评论 发布者姓名: 验证码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评论内容:

 

 

©  成都心灵之家心理咨询中心制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