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困于人际沟通的人都有一个类似的体验,就是无法融入关系当中,在交流中不知道自己应该说什么、怎么说,才能引起别人的兴趣和回应。在人际沟通中,他们不断地经历挫败,变得越来越无助。即使看了很多关于人际沟通的书籍,也练习了不少交往技巧,但还是无法自然地交流,还是觉得自己与他人之间总隔着什么,而隔膜之后是那个不知所措的尴尬紧张的自己。
这层与他人的隔膜不是固有的 ,而是自我设置的。目的是为了美化自己,好让别人可以喜欢并愿意与自己交往,然而,这个“美好”的愿望却恰恰成了阻碍交流的隔膜。因为交流的过程其实是在享受彼此表达的内容,无论是倾听还是表达,我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沟通的内容上,这时去关注自己应该如何表达才能赢得好感,显然就已经脱离了对交流内容的关注,给交流设置了障碍。
就像有睡眠障碍的人一样,不能入睡正是因为自己有强烈的入睡欲望,这种欲望严重干扰了植物神经的抑制功能,导致神经兴奋而无法入睡。注意力障碍、余光恐惧、噪音恐惧等心理障碍也有类似的心理机制,都是由于自我内心的某种执着的欲求,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生活过程,把一些原本自然的东西变得不自然了。
这个干扰的过程我们把它叫做强迫性思维。这种思维的习惯用语是“应该”。
当我们在要求自己“应该入睡”、“应该全神贯注”、“应该直视”、“ 应该环境安静”的时候,我们的神经就进入了一个刻板的世界,失去了生命所固有的自在和灵动。人际沟通障碍也是如此,当我们在要求交流“应该顺利”、“应该表现生动引人注目,或者得到别人的认可”、“应该没有紧张、没有尴尬”的时候,我们就不再和自己的生命在一起,不再真正关注别人和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而滑向了强迫思维的轨道。
如果能够放下这种强迫的执着,一切都将回归自然,自然地交流、自然地入眠,完全不需要什么技巧和方法。然而,这种强迫的执着却极难放下,因为它是脆弱自我的最后一点希望!
自我的脆弱在于它的依赖性。依赖自我之外的他者来肯定自己的价值,依赖环境来迁就自己的需要。这样的自我是外控型的,总是想通过控制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获得自我价值。别人态度好自己就好,态度不好自己就不好。别人就好像自我的镜子,镜子中没有自己,只是别人的脸。于是,自我只好在别人变化无常的脸色中颤栗着,难以在交流中有片刻安宁。
这时的人际沟通已经不再是一种真诚的关系,而变成一个人借以肯定自己的途径。这种沟通中没有自我的真实表达,也没有对别人的深深理解,只有渴望别人欣赏的执着和担心自己表现不佳的焦虑。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在这里荡然无存,只有掩饰和因为不真诚带来的尴尬。
这种对别人态度的掌控注定要失败,因为不真诚的沟通最终会让别人失去兴趣。而且,惯于自我否认的自我也必然会无意识地把自我否认的态度投射给别人,暗示自己别人是不会喜欢自己的。这样的暗示使自我否认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在人际沟通中一次次地将自己击垮。
人际沟通的困扰是脆弱的自我必然遭遇的一种困扰,如果不能学会自我肯定,不能从外在的依赖中独立出来,具有承担自尊、孤独、无意义等生命责任的能力,再多的技巧和方法都只能是一些刻板的说教,无法真正让自己享有人际沟通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