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米兰·昆德拉小说的名字作为题目,是因为这个说法准确地概括了本文想要表达的意思。在这本广为流传的小说中,作者用他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几个主人公的内心冲突和对生命细致入微的体验。人如果能够完全跟着自己身体的感觉走,可以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活着,也许能生活得轻松简单,但那基本和动物没有差别,人毕竟是人,这就决定了他无法过动物般的生活,这份轻松简单是人类无法承受的,因为对情感、意义、价值的追求已经深深刻入了我们的基因,成为人性不可分割的部分。即使我们否认它、压抑它,生命也不得不陷入另一份焦灼——对身体感受的强迫性关注。可能表现为对性体验的强迫性追求或对身体健康的无休止担心。
对性体验的强迫性追求,常常不是源于单纯的生理需要,更与所谓的道德败坏无关,而是一种心理需要,是自身防御焦虑的重要方式。他们控制不住地想和更多的人发生关系,尽管自己已经没有多少性欲,或者还受着自己道德标准的谴责,但还是被这种强迫性的念头紧紧抓住,如果得到即刻满足,焦虑可以得到暂时缓解,否则,就会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焦躁不安。
对身体健康的无休止担心是焦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对这种焦虑的防御行为就是不停地检查身体,对自己的身体疑神疑鬼,有的反复检查了还是不放心,总觉得医生是不是没查出来。他们有着极强的自我消极暗示,即使认可了正常的检查结果,也会因为自己身体的一点点风吹草动,或者某种可能性的推理,而陷入新一轮的担忧之中。
这两种看似完全不同的行为方式,其实都源于一种对生命的体验——焦虑。
人与动物不同,只有人类才知道自己生命有限,才有着对死亡的恐惧。当自我失去对自身存在感的体验时,压抑的死亡恐惧就会泛到意识层面,给我们带来莫名的不安,这就是焦虑的根源。而体验自身的生命力量和价值,正是获得存在感的重要途径,人们总是需要以某种方式来体验自己的生命力量和价值。焦虑说明我们的生命正面临一场价值和意义的危机。
焦虑症患者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追求无忧无虑的轻松自在,害怕承担生活的压力和责任。他们需要躲在某个可以信赖的保护伞下才能感到踏实。保护伞可能是父母、权威、单位、家庭,或者自己的某种身份等。然而,生命只有在自己面对困境、经历磨难中才能彰显出力量,体验到信心。保护伞下的灵魂虽然轻松自在,但却感受不到自我的力量,觉得自己无力面对任何可能的变故,所以总是需要谨小慎微,夸大困难的难度和一件小事的影响力。尤其是当他们觉得保护伞也靠不住时,恐惧和无助就会令其寝食难安。
这种寻求轻松的方式,同时也在付出一个沉痛的代价,就是对自我力量的放弃。生命力因为追求轻松、安全,而放弃了自我探索,迷失了对自我的体验,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过着毫无生气的生活,这种失去自我的状态必然导致存在感危机,间接地让人体验到死亡恐惧,因为这样的日子真是虽生犹死。这时,焦虑感反而可以增加存在感,就像有的自残者伤害自己是为了体验疼痛一样,这种痛苦可以让他们感到自己还活着。这也是焦虑症难以治愈的原因,如果他们不能体验自己的生命力量和价值,无法在意义中找到自己,就只能在焦虑中感受自己的存在。
看来,追求轻松其实未必轻松。生命虽然脆弱,但却是有份量的,这个份量承载着所有我们关于自我的体验。无论是与他人情感的互动,还是发现自我的价值、生活的意义,都需要有一颗勇敢的心,勇于尝试、勇于探索,敢于面对和承担生活的责任。这样的生活好像看似不轻松,但却可以承载生命的重量,让我们的生命力自由酣畅地流淌。
人生有时就是一场选择,选择了担当就选择了自由,选择了追求轻松而毫无压力,可能也就选择了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