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我催眠的定义是什么,我会这样看待催眠:催眠是一个不断相信的过程,催眠是一个逐渐的、有选择的集中注意的过程,催眠是一个意识状态转换的过程(将一个人从主意识带入接近潜意识的状态)。那么首先就是相信,我们在催眠实践中可以体会到,如果当事人不相信催眠,或者不愿意接受催眠,那么当事人要进入催眠状态是很困难的。所以信还是不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其实心理咨询也存在一个信还是不信的问题。信则灵,不信则不灵,所以咨访关系在解决中有重要的地位,当事人决定付费来找你咨询,这后面就有一份相信,如何再增加那份相信,就看建立的咨访关系的质量了。“相信”常常是制造“注意”的前提。当当事人在相信的情况下,才能跟随催眠师的引导,按照引导的意思,选择性地集中注意力或者收缩注意的范围并集中到自身和催眠引导上去,仅跟催眠师保持一种单线的联系,随后进入到催眠状态。
另外,对于有的催眠师能将那些不相信催眠的人催眠又是怎么回事呢?一部分人是把催眠理解为极其神奇的状态,即使进入了我们所谓的催眠状态也说是那不是催眠。另外一部分人的内心还是存留了一些“相信”,而催眠师利用了“不相信”(成为资源),对不相信进行“跟”的办法。似乎象---相信你“不相信”--“不相信”那部分得到了接纳或认同,好象得到了款待,于是去休息了,通过确认…确认…再确认的方式跟相信的那部分建立了联系,或者说巧妙地绕过了不相信,唤起了当事人“相信”的资源。于是,进入状态就不是难事了。
催眠本身只是一个工具。知道把当事人带入到催眠状态不做什么,就好比有一把上好的扳手,却不知道如何下手,扳哪个地方能修好机器。关键是你把当事人带进催眠状态后做什么?那后面的加前面的就是催眠解决了。
我记得和一位咨询师讨论过促进当事人改变的因素是什么?是认知的改变?还是当事人感受到了一种爱?……如果是爱,其中有许多的元素,我宁愿看重这种爱中的“相信” (相信是许多元素铺垫而成的)。那么催眠解决的原理是什么?我感觉在催眠状态下,存在一种高度的认同。当事人和催眠师的人际界限逐渐模糊,甚至到了几乎不存在的程度,因此当当事人听到催眠师的声音时,那些话语仿佛来自当事人的脑海中,心灵深处--象自己内在的声音一样。我说这是潜意识接受信息的口袋拉开了,此时催眠师的暗示(此时极容易“沾”上去),如果能促进当事人潜意识中“心理现实”的正向改变,特别是和解决目标相关的心理模式的改变,那就具有解决价值。记得一位精神分析师谈到,当被分析者到了后面的阶段,似乎感觉到整个世界都不存在,只存在那些话语,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精神分析也是一种催眠。正象朱建军老师说的“标定”,“一旦对方接受了我们的话,那他的心理世界就会受到我们的影响。”。那么知道在何时,什么情况下,如何“标定”—那就是一种功夫吧!
Milton Erickson在“标定”的时候常有一句话是:“声音始终将伴随你,如影随行地与你同在”!---本文的结束语是:“愿美好与我们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