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数学谋杀案》评析
——当荒诞遇上偶然
类型:悬疑/惊悚
语言: 西班牙语
上映日期: 2007-11-16
片长: 88 分钟
哲学味:四颗星
电影主线是一个年轻人的张狂,引来一位老人的嫉妒。于是老人设计杀死这个年轻人、嫁祸他人。在最后关头人们识破阴谋,成功逃出死亡陷阱。
注意,这个年轻人的张狂,不是炫富、炫权也不是炫帅,而是炫耀他的数学才华——他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电影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了一个知道但不熟悉的领域——数学界。
这是一部哲学意味很浓的电影。电影将一个谋杀故事安排在普通人眼中非常纯粹的数学界,并以学术上的嫉妒作为谋杀动机。这种不寻常的安排是为了与情杀、仇杀、劫财和权力之争等相区别。不仅要让观众惊讶,更要让观众感受到荒谬。观众会说:“想不到,会为了这个杀人,太不值了吧。”那么为了情、为了仇、为了财富、为了权力就值?所以电影描写一个价值取向是大众不熟悉的方向时,观众就可以立刻看出当中的荒诞性。如果是为了情、为了财富、为了权力,观众就感受不到荒诞性,就感觉是合理的。其实是因为我们受限于已有的思维框架。谋杀动机的荒诞在于把荣誉感放在了生命和生活之上,放在了道德之上。即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荒诞。谋杀者的谋杀行动表明他三十年来早已被他的人生目标所异化,他的人生目标把他自己掏空了。我们嘲笑他、鄙视他,又可怜他。他不是死于藏宝图而是死于哥德巴赫猜想,这是电影最具解构精神的地方,它消解了所谓的伟大追求。
电影在多处呈现了人的荒诞性。青年数学天才谎称自己证明出了哥德巴赫猜想,目的竟然只是为了去泡学妹。这是个大炮打蚊子式的荒诞。他更没想到这个谎言还带来杀生之祸。这是个老鼠夹式的荒诞——一点点小的好处,带来完全不相称的危险。发明家因为一点狗屎而出车祸。26女孩子放弃22岁的男友,跟了一个64岁的老人,起因只是因为下棋。费马在凶手的设计中本两分钟内就会死去,但他一直活着,而活着的原因是他开车没有系安全带的好习惯,而最终死因是他在别人提醒下又系上了安全带。这些都是阴错阳差、神使鬼差式的荒诞,是偶然性导致的荒诞。偶然性导致了目的与结果完全错位。
平凡的事、无害的事,只要时间点不对,那怕只差0.1秒,悲剧就发生了。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就是:一系列的大概率事件连接在一起,但产生了小概率事件的结果。帕斯卡要去接董事长,但出门时踩到了狗屎,上车后,他怕把车弄得有臭味,所以他把鞋脱下来,放进汽车的小柜子里。这一切都正常无害,但当遇到有人过马路时,因为是赤脚,踩刹车他就迟疑了零点几秒。车祸就这样发生了。车祸是偶然发生的,但仔细看过去车祸像是在一串必然事件链条中的一环。只有一个偶然因素,人的选择。人有选择的自由,帕斯卡可以有其它的选择。他为什么要选这个?不选哪个?他可以快几秒,也可以慢几秒,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出现在这个地点?世界之所以是鲜活的,而不是在播放一部过程和结局已经安排好的电影,是因为世界至少有一个无法确定的变量——人的自由意志。人是一个起点,可以发起一个原因,却无法必然地预测一个结果,或控制一个结果。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其它的不可控不可知的自由意志,至少还有其他人。我称这个现象为“黑暗中的撞球”。黑暗中,你把你的球打出去,但你不知道会撞到什么样的球,会怎样撞,所以你无法知道结果。无论什么样的结果,对你而言其实都是偶然。你惯性的想法是,我打出去,球会向前走,但如果你的球反弹回来了,或是打出去一个黄球滚回来一个白球,你只能啧啧称奇,以为纯属偶然。一个人的自由意志,对除他之外的世界而言是偶然,因为这个世界无法完全预测他的选择。相对应的,一个人无法了解这个世界的运作,他发出一个作用,作用的结果对他而言具有偶然性。即世界对他而言是或然的,不是必然的。电影中帕斯卡给费马打电话,目的是要告诉他不要用安全带,安全带袢扣里有毒。但是费马因为有警察在旁边,就撒了一个谎,说自己开车从来不接听电话,所以让电话一直振铃而不接。警察对费马的自我标榜不以为然,指出费马没系安全带。费马系上安全带,引发神经毒药挥发,费马和警察双双翻车而亡。这个过程中,帕斯卡发出了自己的球——打电话,他认为是在救费马。费马接到帕斯卡发来的球,也发出了自己的反应——不接电话,注意行车安全,并且向警察标榜一下;警察接到费马发来的球,也做出了自己的反应——指出不系安全带有危险;费马接到警察反弹过来的球,做出反应——系安全带;接下来,事件就按照物理定理反应了,神经毒气在两分钟内起作用,人失去知觉,汽车失去控制,冲出道路奔向山崖。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帕斯卡、费马和警察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只是按自己的方式做出了自认最合适的选择。但他们都不知道,这是所有选择中最糟的选择。看到这里观众唏嘘不已。荒诞吗?偶然吗?没有办法,这就是世界,我们每个人同样都是黑暗中的撞球手,我们可以开头,但猜不到结局。
电影用了很多情节来呈现人的荒诞性和世界的偶然性,同时也对人性中罪的问题做了回答。
电影反复在传递一个观点:人最大的罪是欺骗和不认罪。罪和错误不一样,错误可能由于能力不足,可能因为偶然的因素。但罪是人主动为之,是出于欺骗。
电影中的每个人物都存在欺骗的行为,都是罪人。这就是电影想表达的第二个关于罪的观点:世人都是罪人。
面对自己的罪,人有不同的态度:用欺骗去掩盖,犯下新的罪;用内疚去悔恨,流下忏悔的泪;用反省去面对,勇于担当罪的责任。怎样面对罪,是电影想表达的第三个观点。
在罪与罚的关系中,电影重点讨论了惩罚的来源。罚来自于偶然;罚来自于罪行激发起的罪行;来自于他人对罪行的反抗。
可以看出,电影关于罪的回答,具有典型的基督教文化特点,起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