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地撮来如粟米
公案:
雪峰禅师垂示众僧徒说:“整个山河大地,拿起来也只有粟米粒一样大。”说完,就把米粒向前抛去,僧徒不明所以,雪峰就敲着鼓,指着米粒,大声说:“看!”
讨论:
雪峰禅师在向僧徒们传递一种感觉。
他想传递一种与世界对峙的感觉——我在这头,世界在那头;我并不比世界小,世界反而可以在我手中。我们一般的感觉是“人存在于世界之中”,而雪峰要让你体验到人与世界相平行而存在的感觉。你可以变大,而世界可以缩小为一粒米。这是一种既有趣又有价值的想象。
诗人李白描述过这种感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个体与大山相对峙。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当你在心理上能够与它对峙时,你也就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存在。这种强烈的存在感,能带给人巨大的心理能量。当然,要获得这种心理能量,你就必须要承受住“与世界对峙”所带来的孤独感。
这样的存在是超越性的,是外在于世界的。这样的存在将不受这个世界的打扰。《楞严经》将这样的存在称为“见精”,即“一位观看世界的精灵”,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述就是“观察者”。“见精”是佛性的一种妙用,称为“见大”,是“七大”之一。
雪峰禅师希望他的徒弟们能以“观察者(见精)”的方式进入这个世界,相当于是一个“外星人”来到这个世界旅游。这种体验能唤醒徒弟们“独自存在”的体验。
诗人李白对这种“独自存在”的体验很熟悉。在他眼中,天地就是旅店,他就是游客,甚至万事万物都是游客——“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李白没有将大地看着是“一撮米”,但他将月亮看着是朋友,“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观察者”的视角、“游客”的心理,这些外在于世界的存在体验,是诗仙李白仙气的来源。他在世界之外找到了一个存在的支点,所以他可以撬翻整个世界。他完全不顾这个世界的价值追求,徜徉于自己的游历心性之中——“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另外一个大家苏东坡,也是在世界之外找到了存在感,以“外星人”、“观察者”、“游客”的心态进入这个世界。他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他是一位特别的“游客”——美食家,所以有了东坡肉、东坡鱼,有了“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同样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也在世界之外找到了存在,他称“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这就意味着人是外在于这个世界的,人对世界来说是一个外来物,只是“诗意的栖居”。
六、日日是好日
公案:
云门问众僧徒:“我不问你们十五日之前,我只问你们十五日之后如何。”随后他又自答道:“日日是好日!”
讨论:
这则公案的核心意涵是用“赞美心”替代了“分别心”。
“日日是好日”,云门用“赞美一切”的方式抹平了事物的好坏分别,终结了价值观上的二元对立。
终结二元对立,有诸多方式:结合的方式,合而为一;混沌的方式,浑然无知,自然天成;缘起性空的方式,本来无一物;阴阳转化的方式,反者道之动。
在这个公案中,用“赞美一切”终结了二元对立。让一切走到光明之中,全方位的光明,让世界没有阴影。
南宋僧人慧开有一首禅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首诗不是赞美一切,是去发现美好。
赞美一切应该是这样的:春有料峭秋有霜,夏有酷暑冬冻僵,但我们依然赞美。焦虑抑郁悲伤皆是负面情绪,但我们依然赞美它们。天地之中、人世之间,没有不好,没有不赞。这才是“日日是好日”!
在这则公案中,云门展示了“赞美一切”的禅境,但没有指出通达此境的路径。但无论如何,我们知道了这个“秘境”。
抵达“赞美一切”的心理路径不止一条。我们若以“赞美一切”为标杆,就能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赞美之道”。
用赞美一切的心态去面对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