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目 录

      

 

 


表扬的误区

作者:陈虹   发布时间:2018-10-17  查阅次数:1812 次

对孩子进行表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这几乎已经成为许多家长的共识,很多育儿书籍也非常强调表扬的重要性,甚至将表扬的次数量化,认为七次表扬才能有一次批评,否则就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

因此,家长们从不吝惜自己的表扬,只要孩子有一点点进步,就会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比如,积木终于搭好了,家长一定会说:你真棒!成绩名列前茅,家长也一定会大加赞赏,让孩子觉得自己很优秀。然而,这些在表扬声中长大的孩子却没有家长们期待的那么自信,在遇到困难和错误的时候总喜欢逃避或推卸责任,甚至不少孩子在中学阶段就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比如强迫、焦虑、抑郁等。这让许多家长大惑不解,为什么表扬没有带来自信,带来的却是承受不了挫败的怯懦与自卑呢?

毋庸置疑,表扬是一种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手段,你表扬什么,孩子就会凭借什么来体验自我的价值,因此,它可以非常直接地影响孩子关于自我的价值观。如果表扬能够运用得当,就能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助力。反之,如果表扬的内容本身有问题,就会将孩子带入歧途,成为他们成长的“毒药”。

比如,家长表扬的内容是成功,因为成功所以你很棒,那么孩子体会到的就是成功赋予自我的价值,如果不能成功,自己就毫无价值;同样,如果家长表扬的是超过大多数人的优秀,那么孩子就只能在比较中找自己,如果有一天没有那么“优秀”了,自卑的阴影就会袭来。于是,在失败和平凡之时,这些孩子就可能很崩溃,因为他们无法接纳这样的自己。

这就是所谓的“捧杀”吧,在这种表扬声中长大的孩子,往往都会依赖一个理想化的自我才能存在,是表扬的内容塑造了这个理想化的自我,他或“优秀”,或“聪慧”,或“美丽”、或“能干”,孩子们会误认为这才是他们应该的样子,于是不管经历什么,都会有意无意地用这些标准来衡量自己,达到了就认可自己,甚至自以为是、沾沾自喜;达不到又会全盘否定自己,陷入自责自恨的泥潭。为了维护这样一个理想化的自我,防御自卑的出现,孩子们更多的时候是逃避和推卸责任,因为不尝试、不面对就不会出错,不会暴露自己的不足,责任推给别人,自己就可以是清白的。

这些生活在评价中的孩子也很难有忘我投入的状态,即使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也会由于成败的牵绊和对他人评价的在乎而难以专注,致使自己本来具有的天赋才华难以发挥,本来可以在实践中逐渐增长的能力没有机会得到磨练。因为他们有一个特别容易受伤和破碎的自我,需要谨小慎微地维护,这个自我就是家长和老师常常表扬的那个理想化的自己。

那么什么样的表扬才能帮助孩子获得真正的自信呢?就是当表扬的内容不再是某种工具性的价值,即自我作为实现某种目标的工具是好使的、有用的价值;或者某种比较呈现出的价值,即某方面超过他人的价值,这些价值感都缺少对人作为主体性和个体化存在的尊重,所以容易把自我带入歧途。真正的自信应该扎根于主体的自我和个体的存在,自主的自己,才是目标的主人,才能为了目标的实现而百折不挠,不会因一时的成败就否定自己的价值;同时,作为个体的存在,才能在孤独中行进,放下是否被认可的包袱,去全心地投入。

所以,如果家长要使用表扬的方法来帮助孩子获得自信,这表扬的内容就应该是对孩子自主性和个体化的赞美。比如,赞美他承担责任的行为、面对困难的勇气、即使不被认可也要表达自己的自尊感和使命感等。通过表扬去唤醒孩子对生命作为主体存在的意识,减少社会环境强调工具性的客体价值对孩子自我建构的消极影响,让他们可以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力量,去面对挫败和战胜自卑心理。

这样的表扬常常发生在孩子遭遇困境的时候,而不是获得成功的时候。因为成功本身就足以让孩子对自己感到满意,其实是不需要家长再去强化这种成功的价值,除非孩子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才需要通过表扬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内在力量。比如,虽然成绩不好,但还是在坚持上学;虽然学习的态度不好,但还是在学,这时候孩子是被动的,也感受不到自己的自主性,就需要家长通过表扬来帮助他们意识到这些行为背后有他们内在的坚韧,体现了他们对自己的一种责任,这样,孩子就能觉察到自己看似被动行为背后自主的部分,为这样的坚持赋予肯定的自我价值,从而使行为变得更加主动。

当然,在孩子经历挫败的时候,就更需要来自家长的鼓励,这个鼓励的内容不仅仅是表达信任的勉励,更是对此时此刻正在面临挫败的自我的赞美,让他觉得能够承认和面对失败比取得成功更有价值。这是在认可孩子意志的自我,让他们不致于因挫败而否定自己,反而是在失败之时体验到意志自我的实现。这样孩子就不仅仅是依赖成功来获得自信,即使在失败之时,也能体验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可以百折不挠。

他人的评价常常成为孩子们不愿尝试和退缩的心理包袱,而我们生活的这个环境,又充满了各种标准的评价,这些评价吞噬着孩子们对个体生命价值的体验,让他们越来越多地依赖他人的认可才能获得自尊感。所以做家长的表扬内容,就更是需要避开这些以偏概全的社会标准,不要从比较的视角去表扬孩子,而是从尊重孩子个体存在的角度,去发现和表扬他们独特的天赋和品质,让孩子们更加了解和尊重自己与众不同的价值,从而建立真正的自尊。

总之,表扬一定要谨慎,因为它和批评一样,都在传递着关于自我的价值观,影响着孩子关于“我是谁”的心理建构,如果这种价值观导向的是脱离生命主体价值的客体化价值,那么孩子就很可能把自己当成工具来看待,在比较和成败中去体验自己的价值,这种价值感是极不稳定的,很容易因为挫败而丧失,而丧失就意味着自我的崩溃,所以孩子们特别容易逃避和放弃,或者因为逃避不了而陷入焦虑和抑郁。只有对孩子主体性的表扬,比如想象与创造的思维、热爱与悲悯的情感、选择与承担的意志等品质的发现与赞美,才能让孩子真正去认识自己、尊重自己、实现自己。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访客评论

暂无评论

 
发布评论 发布者姓名: 验证码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评论内容:

© 成都心灵之家心理咨询中心制作  版权所有 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