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目 录

      

 

 


从自怜到自豪——谈忧郁症

作者:陈虹   发布时间:2009-08-29  查阅次数:10601 次

自怜是忧郁症经常体验到的一种情绪。自怜、委屈、悲伤、绝望,成为忧郁者的恶性循环,将他们一步步拉向痛苦的深渊。

自怜就是自己可怜自己,这原本出于自爱的动力,但又和自爱有着本质的差异。自怜的对象不是真实的自我,而是弱化了的自我意象。

首先是弱化自己的实际能力。认为自己是无法承担孤独、病痛,或者生活压力的人,即使他们一直孤独着,在病痛和各种压力下生活着,他们还是会否认自己的能力。其次是悲剧化自己的经历。忧郁者的记忆中总是一段段悲惨的经历,这成为他们忧郁的重要理由。对这些经历的描述虽然是真实的,但却会无意识地过滤掉那些愉快的部分。

自怜构筑了一个弱小悲惨的自我意象,把自己变成一个一无是处的废物,只配过着毫无希望的生活,从而得出没有人会真正关爱自己的结论,因为觉得没人会喜欢一个对他们没用的人。忧郁者的这种自怜成为一个自我贬损的恶性循环,必然产生自责、无助感,和对他人或环境的怨恨。当这种恨无法指向外在,就会朝向自己,形成抑郁的心境,或者出现自闭、自残、自杀等行为。

矫正这一恶性循环的思维方式是咨询忧郁症的关键。但由于自怜的心理动力源于人格依赖性的获益,所以改变起来难度很大。

首先,对个人能力的贬低,一个方面是原始自恋受到现实的挫败所产生的自恨。另一方面,认为自己不行可以理所当然地获得别人的同情和照顾,不必担当一些人生的责任,比如孤独、失败、生活压力、疾病等,即使这些帮助常常让他们感受不到爱,而是更多的内疚和无助,因为感受到被爱温暖就没有理由再痛苦了。忧郁者对于痛苦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们把自己囚禁在痛苦的牢笼中渴望解脱,但潜意识又不愿离开它,因为逃离它将会面临更多未知的恐惧。所以,痛苦在这里既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保护,保护他们免受独立可能带来的“伤害”。

从自我价值的角度来看,忧郁者追求自己对他人评价的影响力,影响力的大小从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来判断。如果别人处处以他为中心,可以无怨无悔地尽力满足他,他就会觉得自己很有价值,否则,就会开始自怜,觉得自己很惨,很委屈,因为事事都得靠自己是可悲的,说明自己缺乏让人疼爱的魅力。这时的痛苦除了无法依赖的无助,更有对自我价值的否认带来的自恨。

要突破忧郁者的依赖性屏障,当然是需要培养他们具备各种责任能力,包括生存能力、情感能力、爱的能力等,责任能力是独立的基础,是忧郁者安全感和自信心的来源。但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一定会经历挫败、孤独、无助等,对这些遭遇和体验的评价如果是自怜的,就会削弱自我面对困难的力量,将这些负面情绪夸大渲染到无法忍受的程度,从而将个人可能获得某种能力的潜质扼杀了。

所以,改变首先需要从自我评价入手,给予自己能够获得力量的评价。这种评价是对经历困境和负面情绪的自己的褒奖,为可以经历磨难的自己而感到自豪。这是对自我生命力的无条件欣赏和肯定,肯定那些虽然脆弱,但仍然坚韧的力量。不经历风雨,也就无所谓顽强,这正是生命力展现的一道最美丽的风景。它可以对抗依赖失败带来的自恨,也可以抵御追求完美的挫败带来的自卑。这种精神力量是人类所独有的,是构建自尊、自爱的基石,是我们在痛苦中可能踩到的属于自己的最坚实的部分,它可以托着我们前行,去实现生命的潜力,创造一个个生命的奇迹。

从自怜到自豪,是一种价值观的转变,也是一种感受自我存在方式的转变。你以什么态度来评价自己,决定着你对自我痛苦的体验。忧郁者的自怜一步步把自己拉入痛苦的深渊,而对生命力的自豪感,犹如伸向自己的一双“上帝”之手,一步步地帮助自己完成着蚕蛹化蝶般的蜕变,最终可以咬破那曾经依赖的,同时又是囚禁自己的茧的牢笼,去体验生命的自由之境。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访客评论

问题是忧郁者本身怎么才能做到转变,即使已经认识到了

非常深刻,深受启发,好!

艾灵儿

发布评论 发布者姓名: 验证码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评论内容:

© 成都心灵之家心理咨询中心制作  版权所有 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