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目 录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作者:陈虹   发布时间:2007-06-29  查阅次数:4829 次

教育重在育人,教育的核心就在于要培养真正的人。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人?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做一个真正的人,意味着奉献你的全部精神力量,以便使你周围的人们变得更美好,精神上更丰富;以便使你生活中所接触的每一个人,都能从你身上,从你的精神劳动中得到某些美好的东西。”真正的人是智慧和人格魅力的展现。我们要培养的不只是高智商的人,还应该是正直、善良的人,并且是对我们的社会有正面价值的人。他不仅在智力上得到充分发展,而且更是心灵和人格的成熟。而现在的教育,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更注重智力的培养,忽视了心灵和人格的塑造。使得高智商低情商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些孩子成绩优异,但情感冷漠,自我中心,或自高自大,目中无人;或自卑自怜,怨天尤人。他们缺乏真正的自尊感和责任感,对周围的人也缺乏同情和合作的精神。这样的人不仅很难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在自己的家庭情感生活中也很难获得幸福,甚至成为社会的危害。

因此,育人应该重在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自尊、自强、谦逊好学,有同情心,有责任感,对待挫折有着坚忍不拔的勇气。这样的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的价值。

首先,自尊感是孩子精神人格的脊梁,它是一种由于自我认同而获得的自我价值感。如果孩子没有建立起自尊感,他就会十分在意别人的看法,以“他尊”为中心,常常会因为别人的论断而怀疑自己的价值,在自卑和自大之间徘徊,对自我感到迷茫,所做所为都是为了讨好迎合或控制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因此很难尊重别人,也很难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建立孩子自尊感的最好方法是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和自己完全平等的人来对待。父母尊重孩子,孩子就会尊重自己,进而也会尊重别人。建立孩子自尊心的第二个重要方法是无条件地爱孩子,这样孩子的自我价值就会上升,开始感觉自己很好,进而产生寻求更好的动力。
    自信心是一个人做事时的主观心理状态。它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某项工作的确定性感受。比如,一个自信的小学生面对试题时,大脑会深入题的内部,去寻找条件和结果间的因果关系,把题做对。缺少自信的孩子,看到试题会停留在题的表面,感受试题带来的压力,产生焦躁情绪,然后会想:这题怎么这么难?老师为什么这么出题?我做不出爸爸妈妈会怎么批评我?结果20分钟过去了,他根本没做题,而在想别的东西。最后他得出结论:你看我数学不好吧,我还是不行!自信的缺乏使人丧失了面对挫折的勇气。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不幸之中最大的不幸是丧失勇气,而成为一个畏葸不前的胆小鬼、可怜虫。如果,你丧失了勇气,你就可能丧失一切,包括你的荣誉、自尊和对你的信任。”也可以说,有了面对挫折的勇气也就拥有了自信。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就是要帮助孩子在挫折面前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积极的内心体验。在孩子遭受挫折时,不是责怪他们的无能,而是和他们站在一起去面对困难,分析分解困难,一起去经历困惑、痛苦和成功的喜悦。教育者人道的使命就在于,让学习最差的学生感受到成绩的欢乐。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应当感到和意识到:我是个学习不好的人,我将一事无成,不会有什么出息了……这样,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困难本身上,不会把是否成功的结果与自我否认联系起来,因此不会沉浸于害怕失败的恐惧中。这种良性积极的处事态度所带来的内心体验就能给孩子带来勇气,获的自信。

  责任心也是人之为人的一项重要的品质。当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他人的痛苦或快乐产生了因果联系,自己对这种联系又很看重的时候,就产生了责任心。学生在课堂上讲话会影响其他同学,如果他有责任心就不会在课堂上讲话了。责任心分对内的责任心和对外的责任心。内在责任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而外在责任是指对他人负责的态度。内在责任心建立在自尊自信的基础之上,自尊才会自爱,自信才会有能力为自己负责。它表现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外在责任又建立在内在责任的基础上,很难想象不能为自己负责的人能够真正为别人负责。它是一个人成熟和有力量的表现。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首先要从培养内在责任入手,做家长的不要事事包办,过度保护,生怕孩子因为自己的过错受到惩罚。这样,就剥夺了孩子为自己负责的机会,使他们活在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的虚假的全能感中,一旦现实不允许他们这样生活,他们就会变得退缩而无助。因此,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尽量让孩子去承担行为的后果是非常必要的。  

谦逊好学的品质是一个真正的人能够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孩子自己要成长,自己要学习,那么教育孩子就是太简单的一件事了。 “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而脑力劳动的特点是,劳动者必须处于主动状态才能学好,如果没有主动进取精神,孩子是无法学习好的。而要培养孩子主动进取的精神,一是兴趣,二是谦逊的态度。兴趣是学来的,不是天生的。它是指当孩子在做这种行为的时候,他能感受到快乐,不用意志力逼着自己去做,形成一种自动反应。如果孩子做一个学科的功课会产生条件反射的快乐,学习兴趣就产生了。谦逊的态度是不断进取的动力,谦受益,满遭损,当一个人真正感到自己无知时才会去求知。所以,我们教给孩子的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而是探索未知的思想方法和无限广阔的可能性,激发孩子潜在的探索欲望,再加上兴趣的导向,孩子就有可能走向个性化的自我实现。
    除了以上智力和能力的培养,真正的人还应该拥有丰富的情感。人的一生都活在对各种情感的体验中。如果一个人不能识别自己的内心感受,就会生活在混乱、焦虑与无名的恐惧中,别说关爱别人了,就连自己也爱不起来。现在这种情感障碍的孩子越来越多,因为许多家长就是情感贫困者,他们无法识别孩子的内心感受,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对待他们,使下一代也无法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成为新的情绪贫困者。他们无法感知别人的感受,缺乏同情心和爱的能力。不仅自己活得痛苦,也让周围的人感到难受。因此,教育者应特别注重孩子情商的培养,帮助他们识别和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感体验,为这些情绪命名,这有助于他们认识自己,体会别人,具备同情和关爱别人的能力。

总之,一个真正的人是一个拥有德性的人。这种德性不仅是智慧的展现,也是爱与意志的表达。要育人,首先自己要成人。所以,教育者首先要追求自己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才能真正培养出真正的人。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访客评论

暂无评论

 
发布评论 发布者姓名: 验证码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评论内容:

© 成都心灵之家心理咨询中心制作  版权所有 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