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什么才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如果我们用“应该”二字,就好像这个责任是某种外在要求,如果责任是出于外在要求,那么这个责任就是在完成他者的任务,这任务既然属于他者,那还是自己的人生责任吗?恐怕就要打一个问号了。
如果我们把“应该”去掉,变成“人生中什么才是我们需要承担的责任?”用“需要”替代“应该”,自己才变成了责任的主体,而这时的责任才是自己的人生责任。
需要之责是服务于自己的,与自己的追求有关,这个追求也必定是生命自发的,而不是外在强加的。生命自发的追求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肉体需求,我们把它叫做缺乏性需求,因为肉体的有限性,我们自然会产生缺乏感,这种感觉需要得到满足才能作罢,所以满足它就成了一种责任。还有一方面的需求是实现自我的发展性需求,即实现自己的天赋才能,实现认知需求与情感表达,实现自己对幸福圆满的追求等。要实现这些需求,自我就必须承担认识自己和实现自己的责任。
对于缺乏性需求我们要承担的是缺乏的责任。这个责任既包括为获得满足的努力,也包括没有得到满足时对自己的慰籍。前者需要克服懒惰与恐惧,后者需要承担失望与丧失的痛苦。这都意味着需要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这正是发展性需求的责任目标。
所以承担人生责任其实是要去完成对精神世界的开启。包括认识自己和世界,实现天赋才能和情感意志的表达,以及寻求超越痛苦、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智慧。
徳尔菲神庙的门楣上镌刻着“认识自己”的名言,苏格拉底把它做为自己的人生责任,并且用一生来完成它。在完成责任的过程中,他自己的天赋智慧和仁爱情感都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即便是最后蒙冤赴死,对人生责任的承担仍然让他体验到生命的圆满,我想这就是责任之于人生的意义吧。
王阳明从小立志成圣,这显然是对仁爱情感的追求,承担起这份责任,不仅让他认识到人性的善,实现了自己的哲学天赋,“致良知”的生命实践也让他获得了生命的圆满。“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遗言,正是这种圆满感的写照。
佛陀的追求是超越世间痛苦,获得最后的圆满。他承担起这份责任,从而在认识世界和自己存在真相的道路上,实现了自己的天赋、智慧与悲悯。
科学家们追求世界规律的真相,在对未知的探索中也实现着自己的天赋才能和情感,并且从中发现自己的使命,超越了人生虚无的痛苦,获得意义的圆满。
可见,承担人生的责任,无论是哪一方面,这个承担的过程都会指向自我实现,指向幸福与圆满。这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如此,不管你是承担认识自己的责任,还是投入到实现自己才能的工作当中,亦或是投入关爱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你都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充实和意义,这时候你将不再追问人生意义,因为承担人生责任本身已经让意义自然呈现。反之,当意义缺失之时,可能提示自己正处于逃避责任的状态。
逃避责任就是逃避认识自己和世界,逃避对天赋的使用和情感的表达,逃避去寻求超越痛苦的智慧。
逃避认识自己和世界可能表现为对自己漠不关心,不关心自己的需求,只在乎别人的需要,或者是从别人喜好的角度来判断自己应该的样子。不愿意去探索真实的世界,而只是一味的人云亦云,或者是跟着感觉走,只关心表面不关心就理。逃避天赋和情感的表达,表现为凡事偷懒,或者看重肉体的舒适需求,把付出看成是自己的损失,所以过于计较得失,从而阻挡了能力与情感的实现。逃避寻求智慧的人可能表现为自以为是,于是封闭了自己继续寻求智慧的道路,或者表现为对痛苦感到绝望,这同样也是一种自我封闭,其实是在否认有可以超越痛苦的智慧。
逃避可能暂时让自己处于某种舒适的状态,好像有了方向,不再迷茫,或者已经满足,不再缺乏,这就是所谓的舒适圈。但这种状态往往无法持续,莫名的焦虑很快就打破了舒适,心灵的痛苦又无缘无故的袭来,好像无处可逃!
《圣经》中耶稣说“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太11:28-30)“负轭”就是承担责任,而耶稣是生命的象征,耶稣这里是要告诉我们,承担生命的责任才能带来内心的安宁,而且这种承担比起逃避来说,是更轻省的。 |